象山,我来了……

标签:
游记象山 |
分类: 云游四方 |
象山,我来了……
不得不说如今象山多方面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尤其是2012年象山港大桥建成开通给当地旅游业带来巨大促进作用,象山港大桥使得象山港天堑变通途,缩短象山县城至宁波市的行程(由原来120千米缩短为47千米),令象山融入至宁波半小时经济圈、杭州2小时经济圈、上海3小时经济圈;彻底扭转象山半岛区域交通末端地位,使象山港与杭州湾、三门湾、温州湾三大海湾紧密相连,真正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通常,人们对象山的印象即海上渔村加旅游胜地。嗯!事实上象山的确是一个钟灵毓秀之地,地理位置系是宁波地区最南端的一个县。殊不知早在过去年代,此地被称之为华东的“天涯海角”,毋庸质疑可想而知当地交通环境不发达经济较为落后是彼时真实写照。当然,象山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从改革开放起始。过去若要去象山,在途时间起码5个小时以上车程;若走水路需坐船且速度更慢,总之往来出行很不便捷。
记得大约在20世纪70年初,有邻居家一位正值青春年少的大女儿鉴于当时社会大环境需要响应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她虽没支边,却被分配去象山“支农”。由于生活所迫,从没在农村吃过苦的“大小姐”被“发配”去了那么一个“穷苦”的地方“扎根”,从小被娇生惯养大的这位姑娘家实在受不了这个罪,不久就嫁给当地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为妻。然而现实并未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自有了孩子后的他们生活更加不易,于是就将未成年的那个小孩送回到宁波城里的外婆家寄养。
也许那孩子所处环境差,生活条件不好,加之从小缺乏良好家教及家人关爱,导致脾气较差、性子很野总之“犟头倔脑”令邻居们有时都会头大,那孩子瘦猴似的黑黑的皮肤,身上衣衫脏兮兮且还拖着两股似不间断的鼻涕,不过那双小眼睛到还挺有几分神气,他平时东瞅瞅西瞧瞧地在我们当时的大墙门周边瞎逛,还时不时会向别人讨要东西吃。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个场景:那孩子不知是嘴馋或是根本就没吃饱?当他看到有户人家门口正晒着萝卜干,竟然毫不犹豫用他那脏小手抓起来一边咀嚼,一边不忘往自己的上衣口袋里藏……就这么一个令人心酸的可怜孩子形象至今在我脑海依然挥之不去。
近年来呢,象山发展腾飞,除传统渔业资源丰富多产外,旅游文化影视产业以及对台贸易等突飞猛进,各项事业有序推进,民众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从过去的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从中经历翻天覆地变化如神话般在现实里上演。今日象山环境更优美,旅游资源发达,海鲜美味脍炙人口……交通便捷天堑变通途,过去的不可能如今都成为了美好的现实,真可谓是一切皆有可能嘛!有位曾搞海运业的象山当地船员说他早前每次来宁波城里出差必要在宁波过夜,因为对他们而言当时宁波城距离象山县路途实在是有点远呢,因此他早在三十年多前就迫切想望能够架一座跨海大桥……
今昔变化令人叹为观止,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仅从交通旅游业某一侧面就能充分彰显今日象山的无穷魅力和活力。近年以来,象山县以“百里黄金海岸,千里风情走廊”为主题,依托“一轴两环三纵四横”骨干公路网规划,推进各级公路建设,成功获评浙江省首批万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示范县;石浦古城沿山而筑,依山临海,人称“城在港上,山在城中”。居高控港是“海防重镇”石浦古城雄姿的主要特征;中街始建于明代,曾是繁华的商贸街,沿街有商铺100多家。后街上有不少老宅,数百年的历史,历尽风雨;关帝庙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渔民为乞求风调雨顺、阻挡海盗而建立;“惜字亭”则有一段渔民崇尚知识,珍惜字纸的古诗;“大夫第”为清末四品-院宅,尽显大户人家的气派。更比如中国渔村坐落在石浦港畔,为国内最具特色、规模最大的海洋文化休闲城旅游区。总之,以海洋文化为主题,集全国渔村文化、生活风情于一体,由中国渔村主题公园、渔文化民俗街、半边山沙滩、以及石浦渔港、石浦古街、海上乐园、渔人码头等组成一道道不可多得靓丽无比之山海风情独特风物集一身的现代锦秀富饶胜地。
这一次的象山之行,虽匆匆一游却也意犹未尽令人留恋往返。时空距离近在眼前,要想出行随时随地只要您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