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预制菜”

标签:
杂谈 |
话说“预制菜”
所谓快有快的道理,慢有慢的讲究。近年来市面上有种“菜”叫做“预制菜”,对此小老太我想来说上几句。
就在今年春节前,“某咚”平台上架了一款名为“预制菜”的快捷半成品食材。彼时,少见多怪、目不识丁的小老太以为“预制菜”应该是个很高大上的新品种菜?还是中华“八大菜系”之外的又一新晋菜系?因此,也想赶一回时髦,就在网上预订了一款。
下单没多久(约半小时后),所订的“预制菜”就由快递小哥送达家中,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那只看上去似乎显得很精制的大礼包包装盒,内中放有10样密封食用塑料袋进行独立包装的半成品食材,每件分别标有菜名,比如“全家福”之类的三鲜汤(包括主辅料),鸡、鸭、鱼、肉(蹄胖),还有宫爆鸡丁,墨鱼咸菜及配菜等。当然,“预制菜”大礼包分不同菜系(徽菜、浙菜、粤菜、鲁菜等不同品种)。
那次本人订购的自然是偏江浙口味的套菜,不同品类价格自然不同。当然“预制菜”质量有好有坏,总体上菜品博采众长,荤素搭配一桌,煎炸烹饪基本兼容。就说我当时订来的那款菜,看着种类倒是不少(10只菜),但进一步拆开来一看,发现每样东西数量有点少。用阿拉本地人的话来讲就是东西有眼“歇咚咚”(意:少)。
显见,这一整桌“快捷”菜,无非就是为了省时省力图方便上桌嘛!自认为好像性价比还是高的(想比下馆子吃这一桌菜),可是这东西到底值不值,内容物好不好,还真是不好说呢。如果单说那货口感究竟如何,只等简单加热出锅品尝后才会有所感知。
另外,你估算一下它的成本,我敢肯定并不会太高的,否则售价无疑会高,那么它卖给谁去呢?作为消费者而言,最为关注的是其原始食材质量以及安全性。比如像鱼、虾之类的新鲜度,质量是否把好关,因此价格差异及内包装的安全完整度也可能是衡量其品质的依据之一。个人以为这一切至关重要。
所谓的“预制菜”,以私之见无非就是把蔬菜、生鲜、禽类等分门别类先进行清理、分割,再经包装……,这有点儿像我们过去的那个在菜市场专门会放在特制的玻璃柜台里出售的“盆菜”系,今天的“预制菜”无非就是再加上那些个与之为伍的酱料配料罢了,关键还是它的储藏过程以及防腐保鲜等技术加持才是促成今天这个“预制菜”得以生存的助力器。
之于“预制菜”配好的调味包里的成份究竟有些什么,作为普通消费者也许真的是很难弄明白,反正也是稀里糊涂随之下肚。比方像甜味酱,甜辣酱,酱油或者酱色或者其他食用色素,谷胺酸钠之类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搞拎得清楚。之于说如此这般的“预制菜”口感有多好吃,我是觉得有点像以前我们在船上吃过的“盖浇饭”之类,当然你也有可以吃不出它有多鲜美,倒是觉得有些许“重口味”的感觉。
前一阵子,好像也有人在讨论“预制菜”的弊与利问题。比方说有人要抵制“预制菜”,而有地方的一些机关食堂已在引进预知菜……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此那般并没有最后定论。当然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食品保新技术的日益完善,诸如此类的快捷(餐)食材(食品),我想必定也会有其一席之地吧。
试想一下,比如996工薪族的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并不是一味喜欢食用洋快餐,或者外卖之类的“快食”餐饮?也许,作为中餐的“预制菜”自然也可能成为生活需求之一,甚至会成为必须餐?说到底“预制菜”也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无非也都是在原来“盆菜”(也叫“盘菜”)或者“净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你要说这个“预制菜”市场会不会火爆?会不会一直流行?作为消费群体而言,其实与之在超市便利店选购方便面是同一个道理。
看来,所谓“存在即合理”。是否具有普遍性当可忽略之,毕竟是民以食为天,食之优质才是硬道理。偶尔食用“预制菜”,也是一种不坏的做饭内容的补充吧。但是,换作我若每天在家里让你食用“预制菜”之类的快餐,这个恐怕也不行哦。因为食品防腐剂或者食用色素等或多或少会含有一定的化学品成分(无论食品级别),多吃你会口干舌燥,所以我个人并不太喜欢预制菜。
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爱谁谁?过节或家中因某某事由导致做饭时间比较紧凑却不想食用“外卖快餐”时,要不来点儿“预制菜”咋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