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译著之典范——重读〔俄〕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复活》随感

标签:
阅读译著复活托尔斯泰观点 |
分类: 观点评说 |
精致译著之典范
——重读〔俄〕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复活》随感
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家喻户晓。20世纪80年代初(本人中学时代)在图书馆借阅读过一次,现在又一次重读依然觉得很不错。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因为她的不可或缺。
经历120余年以来,这部伟大的前苏联长篇小说影响了几代人,名著名译经典永恒。我现在阅读的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4年9月之版本。
总体感觉该版小说译本,文字精美,语句精练,情节动人,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思想性。同时让我真正体会到的轻松阅读的快意乐趣,因其毫丝没有翻译作品那种生涩难懂的味道,就像是中国人创作的原作那样好读、可读,完全不存在阅读上的障碍。说白了就是通俗易懂,是为大众阅读的良好读物之一。
《复活》的故事梗概想必大多数人都有所知晓,并了解该作品系是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创作于19世纪末(即一八八九至一八九九年)的优秀文学作品。另外,托尔斯泰的几部小说或多或少地夹杂着他本人的“自由思想”与意识形态使然的某种印记。托尔斯泰是从一名贵族、伯爵慢慢转变成为同情农民阶层,反对农奴封建制的“觉醒者”。同时,他的世界观及其对农民资本主义憎恶的矛盾心态,在其相关的著作中均有所体现。
小说《复活》的素材据悉是来自于当时的一名与之相识的检察官为托尔斯泰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也即书中的涅赫柳多夫原型之一)引诱了他姑妈家的养女兼使女(塑造马斯洛娃这一人物原型)。不久该女怀孕,后被赶出庄园。该女子刚出生的孩子也死了,为了生活她成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受审判。这个贵族议员作为陪审员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遗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托尔斯泰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便形成了他最初的构思基础……
《复活》有同名电影,同样是为经典的电影作品。可是我为什么还要去阅读这部近45万字的译著呢。鉴于故事内容是一个方面的重要因素,也因为文字的精彩绝伦;优美流畅的译文,高超的文学性呈现,相比泛泛速成的译作,现今真可谓是难得一见。“优中选精”的好作品,造就文学名著的另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与无穷魅力的旷世名著。
个人以为,为何阅读有的外国文学作品会有看不下去的感觉呢,此番并非一定是原作的问题。或许,在译成中文的过程中,“无视”或者省略了一些有“灵魂”的东西?可是,那又是缺失了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呢?浅陋无知的我当然是说不清,道不明。
这么说吧,译者或为了赶时间,或为了某种利益驱动,像是为追逐利润之类,或事先并未作好充分准备,或还未经细细斟酌原作的深层次内涵等等。速成的译作,丢掉的东西,或可能不止一点点。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发展,“快餐式”的译著司空见惯。经济效益显而易见,没多久译著就上了架,之于读者能否读懂原作,以及能否较好地领会原作品的深层次内容,那就顾不了这么多了吧。
更何况如今会外文的人还真不少呢。浮躁的环境,浮躁的人心,与“信雅达”之间的矛盾难免产生?显然,译制精良的巨著《复活》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延而令世人淡忘。因此光是这一点弥足珍贵。经典永存,永恒经典。小说《复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一部“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特点的代表作”《复活》,考验人性,自我反省,断恶修善,感召践行,净化心灵,愿世间明净,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