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人生思考之老有所养如何养

分类: 观点评说 |
人生思考之老有所养如何养
岁月易逝,人易老,是为天地不灭之定理。世上老人分许多种,然不管怎么讲,随着时间的推进肯定只会变得越来越老。若是单从年龄上区分,年迈老人和年轻老人之别。生理上的老客观存在,心态上的老才是致命的一环。
为何,有的老人看上去并不显得过分衰老,而有的老年人从外表上就显示老态龙钟。总之,作为一个自然人,有着良好的健康状况才是最为重要的硬指标。
健康是“活着”的前提,至少我是这么认为。到了一定年纪,绝大多数老人的健康指标会或多或少地呈现每况愈下的趋势。在此过程中,有人显得淡定,有人会出现一点焦虑情绪。因为,谁都不想让自己变得更老。然而,谁都清楚人总有老去的时候。
一
进入老龄社会的今天,健康老人,人之所向。但,不可忽视的是社会上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老人,他们的生活状态并不乐观。安度晚年,讲究的是“安”。老了,走不动了,身体动弹不了了,怎么办?“好死懒活”总得想法子过下去!有的老人身体不好,往往心情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是吧,人除了需要满意物质上的需求,精神上的需要亦然。毫无异议,人老了,更需要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今天的老年人,物质上早已过了闹饥荒的年代。因而“头脑富作”“精神愉悦”也成了不可或缺的人生需要。
讲起来,我们大家都懂。孝敬老人是中华传统美德,为人子女、晚辈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爱;社会上面向老年人推出的各种各样的优待政策措施,对此起着比较全面的保障作用,敬老爱老蔚然成风。
如今,各式各样的“夕阳”产业应运而生,而且越来越步入规范化的轨道。比如建造老年康复中心,成立临终关怀医疗基构,设立老年公寓、敬老院等等,与之相关联的机构也随之日渐完善。可是,处在其中的老人,您是否满意呢?对于游离于外的你,或是如何来看待这个事物的呢?
如果说,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面两性,不知有多少人会认同,或者多少人会持有不同的意见?在外人看来,年事已高,身体不好,行动不便的老人可选择居家养老,有钱有条件的还可以请个保姆来家照顾老人。似乎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除此外,你还能怎么样呢!社会上有养老院可供选择,但有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喜欢去敬老院度过晚年。退一步说,老人即使乐意到敬老院去养老,但也并不能保证一定会有床位等着你来!
若是您老幸运地得到了一张入院床位,最好是老夫妻都健在的,这样可以一起入住到健康区的单元房,因为那个时候身体尚可,生活还能够自理。至少,老夫妻之间有一方的身体还硬朗。
二
世上的事,往往不能遂愿。万一老夫妻有一方先“走”一步了呢,在养老院的您就得与其他人合住。日子久了,人与人这间总会产生一点磕磕碰碰的琐碎事,老年人也不例外。您要是性格不好,再加之身体不适,说不等您就会抱怨,以及产生一些不良情绪。
或者,您看不惯他人的生活方式,卫生习惯等等。总之,平凡生活不会处处一帆风顺。所以,由不得您性子使来的地方多着呢。
话说年纪大了,您老牙口不好,您会怪食堂里的饭茶太硬,不合胃口;隔床的老人晚上睡觉打呼噜,您本来自己的睡眠就不好,这下更糟糕啦!您索性就整夜开着灯不睡了,第二天您从早上至中午一直在床上躺着。为此吓得护理人员赶紧打电话,告知您的子女……
您说您一定要换到单人间去住。好啊,算您的子女有能耐。经过一番周折,择日就把您安排到一人房间,而且还是全护理的那种颐养方式。当然,相比原先的自理、或半护理的费用要贵了许多。
也许,对于上了年岁的老人而言,钱终究不是太大的问题。这是鉴于,一种情况是有的老人真的是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无论加多少钞票也没什么难,因为他们除了有钱也没什么别的能力。而,另一种情况呢,虽说老人家自己钱不多,或者说根本就没什么钱财,但是他有孝子贤孙呵,他们会想办法支付,乐意化钱给老人找个养老的好去处。这下,您老可省心了吧?!
接下来,这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呢!有老人家讲,她换了房间后,说晚上一个人睡觉有点怕怕的呵!为啥?老人说隔壁房间那位患“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年近百岁的大爷晚上突然会大喊乱叫,因此影响到了她,而且蛮令人毛骨悚然。于是子女把老人所讲的这一情况快速反馈给楼道的管理部和护理人员。可作为管理方的他们听说了该事以后显得较为淡定。他们说这位大爷几乎是会在每天夜里上演如此一幕。还说起这个事大家都晓得的,因此无需大惊小怪。
一个护理人员说这个老大爷倒也没啥实质性的病患,就说是他年事已高,加上身体不适(老年病緾身)。好在他的家人倒是一直会过来陪护的,说是老大爷的那位年近七旬的大儿子,白天经常会过来探望,父子俩在一起陪坐着,看起来这位年纪也不小的儿子很是孝顺。还听护理人员说,平时只是听到老人的儿子在大声地(因老大爷耳背)说着话,而老爷子并没什么反应,老人似乎看到儿子在身边也就显得安静了很多……
三
随着人类生存条件不断改善,人类的寿命终将越来越长(据说,目前可知的是120岁,哇!哈哈!)。不仅有许多“老老人”,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年迈老人:百岁茶寿,髦耋之年,当然作为“老老人”的子女有的也已步入老年人行列。比方说吧,爹娘九十多,儿女年已近古稀。倘若为人子女的身体状况还不错,而且经济条件也可以,那么两代人的养老问题,应该不太会构成问题吧。
反之,大家的日子都不太好过,且彼此的健康都成问题,那么一系列的问题都将成为大的问题。说到底,这“养老”话题,对年轻人来话也许无所谓,也没什么意识,久之成了一个潜在的家庭问题。但是,对于处在人生“迷茫之际”的中老年朋友来讲,现实多过于幻想,生活决不是儿戏。客观看待人生易老,总比逃避现实要好得多。
我知道,人一旦步入人生暮年,只会老态尽现,健康状况自然也大不如昔了。这人哟!就是一个“早岁之盛强,晚岁已成衰弱”之过程。
我知道,这一切都是由“时间”这东西在发挥着积极的魔力作用,人们对于“时间”这一精灵,总好像是充满着寄托又充塞着无奈?又好比这“时间”就是世间的一件最不耐烦的稀世珍宝吧,如过眼云烟稍纵即逝,一晃而过。
我知道,我们是在亲人的欢笑声中诞生,又在亲人的悲伤中离去。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生与死,但应庆幸自己拥有了这一生。为人子女“孝心不能等”,然而放眼现实世界,又有多少人能够真真切切地做到这一点呢。
我想,我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年少时自己对父母多的是一种依赖心理,如今年过半百余,当自己的孩子也长大成人,越来越体会到为人父母之不易。尤其是高龄老人,当他们年老体弱,逐渐需要有人照顾了,可有的老人从内心深处来说还是不希望过多麻烦他人,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对自己的子女、亲人。
众所周知,尊老爱幼是一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之根本。人人都会老,好人会老,坏人也得老,老是客观规律,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老无所养,老无所依,老无所助。私以为此处的“养”并非仅是指物质上的“养护”,不可忽视的精神“扶持”,还包含着老人自身的“修养”乃至“学养”。
四
“你看,起先还好端端的那位老大爷走了……”在敬老院入住单人间的老太对前来探视的子女说着。“咋回事体啦!”儿子问。
“具体一时话不清爽呢,说是头日被其儿子送回家里去了,说是去‘蹬两日’(方言:指住几天),结果回勿来哉!咳!!”只听得老太夹带着惋惜的语气继续叙述着别人家的事体。
“好啦!好啦!您老就别去管人家的闲账啦!”一边孝顺的儿子对娘小心地呵护道。大家心里都清楚,在这个地方,总归会碰到这样子的事。不是有句俗语称“老了日日厌,小了日日喜”大意讲的是:人老了就会处处遭人不待见?小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令人心喜!话虽是绝对了点,但进一步地回味,还是有点残酷的意思!
又过了些日子,隔壁换了一位身型严重佝偻的老太入住了。这是一个面相和善的老奶奶,待人给物笑眯眯的那种。刚来那会儿,她还会自己拄着拐杖去走廓一端的公共卫生间上厕所,而不是用护理部专门为房内每位老人准备的防护便盆。据称她平时的胃口还可以的,而且也比较“识相”,自己能够解决的事,一般较少有请护理人员去做。她与隔壁的那位老太刚好相反。
住在单间的老太太,她平时基本上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决不可能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总之一直是秉持“大小姐”(注:该老人出身地主家庭)的“作派”呢。因此,但凡与之接触过的人都说该老太的福气真好,加之她思路很清晰,懂得为人处世。因此,她在老人院里比较吃得开哦!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老年服务已成为一种刚性服务,尤其是长寿高龄老人日益多起来,他们往往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具备乐观开朗、看重友情的个性,还就是子女大多孝顺有加,有了这两样“生存之道”,乃至“长寿法宝”,安度晚年的您才可能基本无忧地享受人身的最后美好时光。
没过几日,也是住在单人间隔壁的那位身体有些“佝偻”的老奶奶突然出了状况。说是半夜被值班护理员发现时已不省人事了,虽急送医院,但结果还是没能救过来。原来呵,这老人家是被“噎”和“憋”的。由于她的身体原因,机体功能失调严重。而老人家呢,感到饿了时肯定会想到吃点东西。
由于老人的消化功能本来就不好,一时半会吃进去的东西并不能很好地在体内起作用,总之来不及消化什么地。人老了,动不了了,随时都有可能会出现意外。
五
怪不得有人事后讲起,说似乎在半夜时分,在那层护理楼有听到过隐隐约约的一阵好像是人体发出来的“打嗝”之声……,说不准就在那个时候,老人家连求救的声音都发不出来了,因此也没有法子去按床头的求助“铃”?不得而知。纵然脆弱的老年,人人都得经历,生活还得继续。
人不管处在什么年岁,除了命运眷顾,还要自身努力啊!此处的“努力”意味具有那么一丝深长,相信您是一定能看得懂的。比如老年人良好的生活作息,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积极有效的人际关系,加之良好的保驾护航之医疗条件,还少不了自身备有强大的内心,以及求生的信心。
快乐养老,谁都知道说说容易,实施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呢。生老病死,生命周期,要能够踏踏实实地安度老年,“安”之何等不易。在养老院里,年纪大的老人病故,或者无疾而终是常有的事。入住在此的老人,能够看到明天的太阳常照升起,不啻为是一件快慰的事。因此,也会常听到有老人在口中唸叨:“今日三餐又‘骗’进了”,或者会讲“又赚了一天”。
说这些话的,通常都是一些智力正常,相对乐观的老年朋友所为。那些得了病,会犯糊涂的老人,外人看着很不是滋味,但是在他们的内心里或是另一番光景?总之不得而知。反正,冷暖自知,且又能怎样?!当初,有的老人,也是在家中养老无奈之下,或是向往敬老院的生活,通过七七八八的关系,有的托人后,才好不容易进来休养。
当然,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十分享受敬老院里的一切;一些老人更多的是持无所谓心态,只要有吃有住,不用自己动手做饭就行,这是鉴于因为他们老了,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唯有让自己活下去的地方就是这里了,而且敬老院的各方面条件尚可,因此不失为是一桩明智的选择。
通常入住在敬老院里的老人,比如在全护理区,有的老人在院内“进进出出”也是常有的事。这位李奶奶,好不容易终于可以入住朝东的一间单元了,起先李奶奶在她儿子、媳妇等人陪同下高高兴兴地来了。第一天,一切都是新鲜的,第二天还能适应,第三天变得有点儿凑合的意思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李奶奶吃不惯这里的饭菜,说菜品太硬了,嚼不动(其实院里的“全护理”老人都是配给的菜,并保证一周“不重样”)。结果在李奶奶的强烈要求下,家属只好又将李奶奶带回家住。不过,这样并没有说她再不来了,因为钱是按足月缴纳的,只是称“老人想家了……”
六
李奶奶在家调养了一些时日,她突然又想回到敬老院来了。因为在家只有保姆一人,平时儿子儿媳都要上班,而且工作比较忙,家中的晚辈又都不在身边。老人感到很没劲,想着还是敬老院有意思,因为平时到处都是与之年纪相仿的老年朋友,内外环境还不错。而且院里的工作人员大都比较随和,一些生活设施也基本能够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思来想去,这位李奶奶又回到了敬老院里的老人单元来住了。
日子寻常地过着,表面上看这老人家生活无忧,吃穿不愁,平时有人照料,身边还有一大帮的老年朋友会来作伴。平时隔三差五的会有子女晚辈前来探视,送钱送物、嘘寒问暖。倘若身体稍有不适,医务室就在楼底下,需要测个血压,配个药,您只需在房间里揿铃,就立刻会有值班护士,或护理人员上门来进行必要的服务、处理。
另外,护理楼是采取24小时轮流看护制。就是说这里除了护理人员会来进行日常的卫生保洁、端菜送饭;工作人员会对老人进行一些日常保健,院内管理人员时常前来作回访谈心,以及对老人们作心理咨询等,再是这里经常组织一些有益身心、适合老人的文体,以及慈善活动等内容。总之关怀备至,无所不包。
但是,这一切看上去的确是挺美好的,事实上也真是不错的。不过,对于有些性格敏感、个性细腻的老年朋友难免会产生一点失落感的时候也不可避免,或是想到平时在一起的老人,突然有一天离开了人世;本来还能走动的老太,一下子中风了;谁谁不小心摔了一跤,造成股骨断了,只能躺着了……凡此种种,或多或少会对老人产生一些不良情绪。都说“老小孩、老小孩”有些年纪大的老人,发起脾气来要比不懂事的小孩子还过无之不及呢。
假如遇上这种情况、摊上如此这般,作为家属的你且不可操之过急,还得正确面对。首先你得拿出真诚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安慰和做好老人的思想工作,总之以心换心嘛!因为世上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
就像文中的李家奶奶,称敬老园的饭菜难吃,那么作为家人,若是你有空了就去烧煮几样她平时爱吃的菜品。比如她喜欢食用海鲜,你就去弄。比如吃腻了清蒸,你就去换作红烧的怎么样?她不爱吃煮鸡蛋,那你就去做个蛋羹;再比如,她说饭菜太硬了,那么你就想方设法煮点粥,再挑选些适合老年人口味的菜肴。平时呢,你还得多多体谅老年人的不易。
不仅如此,若是你的真心付出,换不来老人家的感同身受。这个时候,你只得进行“冷处理”了,就是将之搁到一边去,同时你也要反思,冷静地思考一下这究竟是为什么?如果是客观原因导致的,那就尽量地得以改善一下哦!
若还是不行,那么就只能是不予理睬啦!因为人的忍耐性是有限度的哦!听之任之也总比不作为要好吧。
切记得,在不委屈他人的前提下,千万别委屈了自己。我知道,时光催人老,一去不复返。世间情,亲人亲,做人真诚知感恩,唯有珍惜!花开花落岁月梳理,平淡的日子挤走多余的水分,有一天您垂垂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