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人类需要新的文明——阅读《中国人与印度人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

(2019-04-13 06:46:05)
分类: 观点评说

阅读:人类需要新的文明——阅读《中国人与印度人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




人类需要新的文明




——阅读《中国人与印度人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

阅读:人类需要新的文明——阅读《中国人与印度人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

 




借阅本书时,起初并不知晓这是一部有关“比较研究”的著作。著述作者是位高大上的北大教授,该研究方向被视之为是广义范畴的“社会文化学”。可是,对我等不学无术之辈来讲,无疑是隔了几道“银河”系之莫及望尘。不过呢,人类发展到今天,被喻为极端天体传说的“黑洞”预言,终于也有了视觉证据。就像世上事物的不确定性,才有可能构成有趣的世间万物。有道是“凡物之生,必有其。”
                                                                                                                                                           

     

     

     

     

     

     

     

     

     

     

     

     

     

     

     

     

     

     

     

     

     

     

     

     

     

     

  

  阅读:人类需要新的文明——阅读《中国人与印度人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

   

     

     

     

     

     

     

     

     

     

     

     

     

     

     

     

   

                                                                                                                                                 




言归正传,我要讨论的是阅读这个事。书既然借过来了,那么就翻一翻吧。人们通常会说“人要勤于学习,无论读书做事——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至少,不要因为自身的无知,使得自己的内心经常会因此发慌。更何况,书就在眼前摆着,那就干脆来个“猪鼻子插葱”装装象阅之。




阅读或是一种习惯,形式更不必拘泥于内容,我阅读我快乐。虽然本人近日一直闹牙疼,空下来时找本书看看,暂可转移一下“不适意”呢。




依拙之见,这枯燥和有趣本来就是一个相对论,废话少说,就来翻看《中国人与印度人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




众所周知,文化与文明如影随形。此处的两大文明古国即中国和印度,毫无疑问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书中提到在“中印之间有两千年相互交流的历史”,例如唐玄奘历经千辛万苦,克服“九九八十一难”去印度学习佛教。中国在宗教、文哲、艺术等方面因此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




当然,印度也从中国学到一些实用技术。这些并不是本书的重点,然而对于两国的观念文化传统与社会文化传统的比较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才是决定这两个国家的发展道理。本书作者阐述的观点认为,两个同为亚洲大国的邻帮,相互之间却相当陌生。“贫穷、乞丐、甘地(圣雄)、神秘”是为对“印度”的关键词。另一方面,“对于印度人来说中国也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存在。”




比方说印度保持“超自然中心”生活方式,而中国文化大多崇尚“随遇而安”以客观势态。换言之,印度是一个“超自然中心”的世界,同理,说中国是“人化中心”世界,或不无道理。当然,这仅是一种相对而言。“国人不了解的印度”,并非世界不了解。“印度!是位于亚洲大陆突出印度洋的南亚次大陆,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七。人口超过
13.4亿!很快就会超过中国。印度有着辉煌灿烂的古文化和广袤的国土。”这便是众所周知的印度标签。




从表象上看,世人都知道印度与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历史源远流长。再比如印度的电影业比较发达,而且民众大多能歌善舞。除此,最最重要的是印度人无论社会地位高底,宗教信仰,神明力量,在许多时候主宰着民族之灵魂。大家都知道佛教产生于印度,但后来在印度本土消亡,却在亚洲其他地方,主要是在中国、日本等国兴起。当然,中国的佛教文化是经不断磨合,最终形成具有本土特质的传统宗教之一。




书中提到“孔子与释迦牟尼”两位不同国度的圣人,还有佛教在两国的“不同命运”,其实佛教的一些思想最终也被吸收到印度教里了。中国出现的佛教最初是通过丝绸之路带入,经“隋唐时期,在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下佛教达到鼎盛。”显然,佛教在两国的变异发展中反映着“中印两大文明”在政治文化和对外反应模式上,其思维方式上的均异。




有识之士认为“中印就应该相互学习对方的精髓文化,这样才能共同进步。”有关中印两国的“审美传统”,中国的文学艺术大多偏向“现实主义”特质。总之是比较贴近现实生活,题材大多反映现实主题的居多。此外,两国在“思维传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上有所不同。除了人文以外,中印两国在科学技术传统上具有不同特点。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世人皆知,还有中国在农业和中医学方面取得的传统成就,两国显然不同。




与此同时,中印两国在“婚姻传统”“道德传统”层面存在较大差异。“泛道德主义”与“超道德主义”是不同的概念。本书作者认为,根据社会运动特点,传统中国和印度的政治模式都属于是对“高压统治的屈从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对帝王的服从和崇拜。”诚然,中印两个亚洲大国,在半个多世纪前几乎同时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中国在消灭“贫困、无知、疾病
……”方面比印度做得更好一些……




这部《中国人与印度人



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之著作,道出“走进
21世纪的亚洲两巨人”对社会发展带来影响力的同时,揭示了某些发展模式上的局限性,总之人类需要新的文明。




综上,书作者通过探索分析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问题上,从中国和印度两个文明古国的文化传统反应模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对新文明的出现或许可提供某些借鉴意义。


显然,这是一门“比较”学术,本人仅旁观之。

阅读:人类需要新的文明——阅读《中国人与印度人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