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读《缘缘堂随笔》

最近有在阅读一本书,是由丰子恺先生著的充满童趣之图文集,题为《缘缘堂随笔》。在我看来,带着一点儿随遇而安,低调修为的静好文字触及人心,百看不厌。“人要像小孩一样,怀有一颗善良纯真之心,看待世间万物,才会懂得那些小事的真正趣味,才能看到更多生活的美。” 丰先生如是说。
阅读颇有拉家常般亲切又接地气的文字,油然而生的轻松自在令人身心悦然。“忆儿时”的童趣与日常,文字简洁明了,叙事温润如玉,真可谓味道好极!令我印象较深的是在文中如是说起丰子恺小时候提及他父亲喜欢食蟹“父亲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脚上的拳头(即脚关节)里的肉怎样可以吃干净,脐里的肉怎样可以剔出……脚爪可以当剔肉的针……蟹螯上的骨头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父亲吃蟹真是内行,吃得非常干净。所以陈妈妈说:‘老爷吃下来的蟹壳,真是蟹壳。’”读罢此处,令人意犹未尽哟!
该系是丰子恺先生写于1927年(民国16年)的作品,可是今天阅读起来也没有一丝一毫的“隔代”之感。另一文作于1931年(民21年)的《寄宿舍生活的回忆》中有写道:“有时众目所注意的,是一段鲞鱼。这种鲞鱼在家庭的厨房里是极粗末的东西,在当时卖起来不过两三个銅板一段。”诚然,今非昔比,如今鲞香也算是珍馐美馔,贵为海鲜,或是河鲜中的佳肴呢。
丰子恺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以精致简洁的笔触,恰到好处地,动态地、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位旧式劳动妇女的一生。拙以为,这种胜比拍摄静态图照还要来得生动无比的写法令读者过目难忘。“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您说,用现代的眼光看过来,这一幕场景是否像是电视录相惯用的手法。该文后面的文字同样可见一斑。“……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来的顾客,听到沸翻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北角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
此外,丰子恺先生讲述了学画的经历,谦谦君子之心,通俗易通之笔,读者为之体味感悟油然而生。像这样子的富有哲理的话语,至今永不过时。此外,说到丰子恺先生就绕不过李叔同先生,众所周知,李叔同是丰子恺的恩师,早年教过他的音乐。学贯东西的李先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衣像个青衣,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大面又像个大面……都是‘认真’的原故”连标点在内,仅仅不到百字,却写尽了弘一法师形象鲜血的一生。大家之笔实在了得!
书画了得的丰子恺先生,其笔下无论是描写还是绘制孩子的作品都是那样地简练传神,令人心悦诚服。画之“衬云托月”、文之“老少闲宜”,藏之“谦卑有礼”独独不缺给读者以启迪心智的快慰。比如文中点出:“……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尘劳的实生活中,也应该懂得这撤网的方法,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可见丰子恺先生的修为是多么的不一般。
《缘缘堂随笔》不管是书写亲情友情,还是四季景致、自然人文、社会人生、游记随感、市井生活等等,娓娓道来、点墨成金。“缘缘堂”显然特指的是个场所,书上“缘缘堂”是这本随笔的关键词。却原来,作者在桂林于1938年7月创作的《佛无灵》一文开篇文字道“我家的房子——缘缘堂——于去冬五乡失守时被敌寇的烧夷弹焚毁了。我率全眷避地萍乡,一两个月后才知道这消息。”还在《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一文,引出了“缘缘堂”名称的由来。造诣深厚的才丰子恺先生子采用的是拟人化的写作手法,他把家仇国恨之心景,用细腻却不乏坚毅的笔墨以记述描绘。同时以断墙残壁的缘缘堂之简笔图画,配文字“昔年欢宴处 树高已三丈”。画龙点晴,维妙维俏,意味深刻。
发自内心喜欢这本清清爽爽,非常可读的《缘缘堂随笔》。被世人喻为“一生童真,一生有趣”的集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于一身的民国老人丰子恺先生,一位真性情的透着文人风骨,具有人情味的智慧哲人,一定会给这个世界留下可贵的东西。私以为,如何做人,如何为文,丰先生的作品可以反复品读,内中毫无大道理,却也不会过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