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感小说《远山淡影》及《浮世画家》读后

标签:
石黑一雄远山淡影浮世画家浅阅读后杂谈 |
分类: 观点评说 |
阅读 思考
——浅感小说《远山淡影》及《浮世画家》读后
文/孙建宁
我从网上订购了两本小说,系是2017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日籍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和《浮世画家》。这两本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译出品,据载2011年4月已出第一版,我手头上的是2017年10月第2次印刷的版本。不管怎么说,人一旦出名,作品必大卖,商家是为商机,对于读者而言,只要是好作品便是可读。
“这是一段迷雾重重,亦真亦幻的回忆。战后长崎,一对饱受磨难的母女渴望安定和新生,却始终走不出战乱的阴影与心魔。剧终,忆者剥去伪装,悲情满篇。”这番言语系印在小说《远山淡影》书套背后的原文摘抄,并悉这部小说是作家石黑一雄的惊世处女作,以名著闻世30年来一直重印出版,可见它的影响力非同一般。
我认为,人类对“伤痕文学”的反思,如果说这两本作品也可以称之为是的话,总是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加以咀嚼与回味点有料或者无聊的东西。写作那些个对记忆的觉醒,战争的反思,发展的前景等等。何况这样子的一位出生在日本,幼年移民西方,还能“自带流量”号称为“无国别”的大伽作家,在如此这般中创作了一些夹杂着记忆与现实交错题材的故事内容,总是可以通过写作,或以小说的形式来展示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变迁。
本人以为无论是石黑的《浮世画家》,还是早先的《远山淡影》,两者尽管看似记叙的故事内容完全不同。可是你总会发现那么一个相似点,那就是在深层次里所透露出来的那一个“原点”,总很相像甚至于相同。诚然在这两部作品中并无记录描写“二战”的场景内容,而是通过一幕幕日常发生的生活场景,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描述,反映人们的情绪表现,还有涉及两代人抑或三代人之间的微妙心理变化,感受等内容的展示。
不过讲得不好听点儿,对于这两本著作,或者说石黑一雄的小说,本人的阅读体会若是从表面上来看,真的是没什么“可读性”可言。倘若读者是冲着作家的“诺贝尔文学奖”光环,想见识一番所谓的“华彩乐章”,或者直观地想象其中的故事内容会多么地富有复杂多变,以及情节能有多么的跌宕起伏,那么对不起了!有关这一切的主观愿望几乎都是不存在的呵!愚钝的我在捧读时就觉着书中内容,或者情节可谓索然泛味。
等这两本书被自己翻看得差不多快结束时,才或对此产生出一丝儿感受吧。这种感受就像是为这本《远山淡影》进行翻译的译者在后记中提及“小说中没有多少介绍故事背景,人物来龙去脉的说明性文字”,还有“构成这本书的是主人公悦子零碎的回忆,……回忆不仅由于时间的流逝变得模糊,而且是非常主观的东西,加入了人的情感和选择。……石黑一雄关心的不是外部的现实世界,而是复杂的内心世界……总之,石黑笔下的主人公的回忆是扭曲的,读者不能完全相信……它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得到了时间的检验,探讨人性的主题永远不会过时……”
不管怎么说,一名能在代表世界文艺领域殿堂的最高处脱颖而出斩获殊荣,实实在在地取得辉煌成就的作家,其作品无疑是具有某种过人之处的。比如能够一窥深远并具有某种精神特质的元素,恰到好处融入作品当中。私以为,好作品的精妙和内涵对于我等平庸之人一时还未能领悟的吧。石黑一雄的小说大都是通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其平实的语言风格,意味深长的揭示内心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交汇还有有关的遗闻逸事,夹带体现着时代交替的创作契机,外加描摹年轻一代与老一辈之间的心灵碰撞,比如平和与激进,战争与创伤,西方与东方,前进与反思,更加重要的或是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私以为。这一难道就是石黑一雄对当今世界文学创作产生的深远和广泛的影响了,以及作家的作品对世界文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因而才会获得2017诺贝尔文学奖?!看来我是真的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