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抒怀

标签:
重阳抒怀杂谈 |
分类: 自说自话 |

(少年夫妻老人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重阳抒怀
(图中三位九旬老人之心声:我们大家都要健康长寿哦!)
(图为年届九旬的邻居健康老人)
上敬老,则下益孝;私之以为,中国的“老年节”定在这天,一定是有其深远美好的意寓,更有着积极向上的现实意义。“年虽迈,精神健”或是老年人最好的写照,然而“人生不如意常有八九”,年老体弱,老有所依,必是不可违和的常态。
对照人之一生,生老病死,有起始必有其终极,自然而然地遵循客观规律。想起初唐诗人张九龄在《感遇》当中的第一句便是“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诗人是以比兴的手法歌颂着春天里兰花盛开的勃发生机,秋日中桂花绽放的无限魅力。这种温润的情愫往往是来自于对自然本性的礼赞。换言之,咏物之背后,必是对生命的赏识。像兰花、秋桂都可被视作一种高雅的植物,象征着洁身自好的君子,更是一种美好的比喻。
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曾经讲过这么一句话:“早岁之盛强,晚岁已成衰弱;今日之神奇,明日即腐臭。”就是要客观地看待生命的起源与终极,有生必有亡,有强还有弱。反观人之能力,生命以及身体素质的各不相同与个性差异等不外乎大体如此这般。一日之盛,是为朝烟;人生之盛,则为壮年。枝繁叶茂阳光雨露,感恩知遇,和顺亲善为本,实在是令人心喜。
说到感恩,无论是对待老人长辈,还是亲人朋友,感谢人间真情等等,当然并非一定是要选在重阳那一天去做。换言之,常怀感恩之心,生活就会充满阳光,充满乐观的精神状态,令内心充实。身为平凡之躯的平常人,通常不具备所谓崇高的人生境界,更难具有一点救世济事的超凡之功,仅自己所能,或去做一些至少是力所能及的,具有一定人生意义的小事,窃以为能够做到一点的,能够坚持去做的,这已经是一桩很了不得的事了。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内心充满幸福感的人。在我看来,那怕只是一丁点儿的“小确幸”也是一贴值得回味的快乐安慰剂。比如一饭一粥的来之不易,受人恩泽的愉悦之心,处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进步发展,从小到大培养教育我们的父母、师长,人生道路上的知遇之恩……激励,鞭策,甚至于抱着轻视,或想唱衰你,或者本来就带着敌意的极个别人等,除了要让自己的内心和意志磨练得足够强大外,有的事自然是可以一笑而过的,有的或也会令己灵智大开,从而去完善自身,努力去弥补和改善自己的不足与欠缺。
常怀感恩之心,体会与感受人间真情大爱,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地奉献自己的小爱。无论心存感谢,无论志愿服务,无论事情大小,无关金钱、阶层,沉默中,微光里,深深的互助相颂,在自己的人生“字典”上谱写真诚,如春兰秋桂之清新雅洁,源远流长,自然流畅。
重阳景物饶韵味,绮丽华美,心舒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