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不朽 做自己最想做的 ——阅读小说《月亮和六便士》

标签:
阅读毛姆《月亮和六便士》不朽的艺术之魂杂谈 |
分类: 观点评说 |
艺术不朽
——阅读小说《月亮和六便士》
我深信,翻看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一定是需要相对专注,或者说需要静下心来阅读。当然,我承认自己学养不足,文学功底不够。
首先,书中人物多,碰上不能理解,实质上是自己看不懂的地方,还需要借助于文内的脚注。哦!还有,该小说附后的文末注释就有200余条呢。诚然,西方文学作品,人名翻译无疑总是冗长有余,这一点恐怕会令读者产生一丝同感;再则,小说阅读并不能像收看影视剧来得直观。毫无疑问,阅读需要潜心,尤其如我这种椽木脑袋。
这部《月亮和六便士》系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成书于1919年。在这部小说里,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叙述了整个故事。据悉,本书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与本小说主人公查理斯·斯特里克兰的生平“万分重合”。
呈现在小说中的人物斯特里克兰原先就是位证券经纪人,生活在伦敦的他,看上去衣食无忧,安逸有加,有儿有女,看似平常的他,其实骨子里却带着一颗不甘于平淡的心吧。哦!在发生不平常的事由之前,斯特里克兰的妻子艾美平时总喜欢结交那些著书立作的文学界朋友,并喜在家中进行午餐聚会,因此结识作家毛姆,也即书中的“我”。
看似百无一用的斯特里克兰,后来竟义然决然地做出一系列令常人看起来非常不可思议,简直是离经叛道的举动,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47岁光景的斯特里克兰,突然有一天消失在了家人的视野里。他先是来到被世人视为艺术天堂的巴黎学习绘画,在不寻常的巴黎,从此也就成了不寻常的人。贫困潦倒的清苦并不能令其回心转意,固执的他活在自己想要的意景里,即使当初家人千万百计地想让其回头,终成徒劳。无论如何,纵然也拉不回这一头“犟牛”的任性枉为。
小说里的斯特里克兰舍弃一切,我行我素,不知好歹,更不知感恩。后因故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仿佛地球撞击火星,总获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这一个在常人看来苟且偷生,甚至于苟延残喘的喜欢折腾的家伙,过着连苦行僧都不如的“犀利哥”式生活的放荡形骸之人,行在天涯,离世后却被视为是创造了绘画奇迹的了不起的天才之一。
《月亮和六便士》中大器晚成的斯特里克兰,显然并不遵守世俗规矩,他的行为并不符合普遍法则,因此被认为是不受良心约束的人,并且在他妻子艾美的眼里,作为股票经纪人的他在结婚前经常喜欢摆弄颜料盒,可是他却画得相当糟糕。然而,答案并不如此简单。尽管艾美对出走巴黎的丈夫,起先依然抱有幻想,到后来真的不想要他回来了。因为斯特里克兰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不顾一切,难道是真的触怒了妻子及其他爱慕者仅有的可怜自尊吗?看来人性的复杂化在哪个时代都不能免俗。
试问,心中存有梦想要成为艺术家的斯特里克兰,为何当初不跟妻子说出原委呢?显而易见,最终的答案是通过书作者的笔触,揭开了斯特里克兰与原先这个家庭格格不入,或者也是斯特里克兰他那另类的性格,描述与当时社会主流格格不入的缩影。同时,作家毛姆也就是小说中的“我”在巴黎,再次与斯特里克兰,以及另一位不知名的画家斯特罗夫相处中揭示出的人物关系作为伏笔,以衬托斯特里克兰在日后之伟大的射影……其实,本人认为,或者说也应该是大多数人以为的,作家毛姆对书中每位人物的形象塑造,或多或少地融入作家毛姆自己的喜好与爱恨吧。
小说《月亮和六便士》故事内容有些许离奇,然而这丝毫不妨碍其强有力的可读性。这不仅是小说写得好,而且译者功不可没。另外,对于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其实它更像是一部,由毛姆记叙的西方艺术史之简体版本。尽管这本“简史”距今已有近100年的历史。毫无疑问,这一部经典小说的不朽与杰出,决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应有的光芒。
总而言之,该作品仿佛夹带着那么一丝的深深玩味,值得人们去一次次地品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