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香 真情真


标签:
杂谈 |
星期一早上,上班时间快到,突然接到同事兼好友萍姐的电话,她说给我带来了一些新鲜香椿芽,我心里感到一丝暖意。说到这椿芽菜,还得从我看到萍姐在微信朋友圈上发的一个帖子说起。就在前一个周日,萍姐与几位朋友去四明山杖锡踏青观赏晚熟樱花,她将拍摄的美照发在了微信上供大家分享。
尽管那天天气有点细雨朦胧的样子,然而从微信图片上展现出来的那种意景妙极了。其中有一张是一小堆显示着降红与翠绿色调相际的鲜嫩叶片儿上带点儿不知是露水抑或是雨水的香椿芽画面拍摄的具有一定的美感,而我对香椿尤其是鲜椿芽菜也是抱有那么一丝“好感”的。于是乎,当我看到萍姐发送的这些芬芳烂漫的图片后,除了点“赞”,还进行了评论并提及那个“香椿”真不错,是个时令菜,味鲜美,我喜欢之类的话。
想不到的是这位细腻且富有爱心的萍姐特意又多采摘了一些香椿芽带回来给我呢。再说说我这个人吧,从小吃惯了那个经腌制加工成鲜咸透香且略带一丝涩味的素雅之小菜,每当闻着那股带点“药腥青草气”芳香的久违了的熟悉味道时,心中自然会升腾起一丝快意哟。记得在小时候,每当清明到谷雨前后,我的外婆总会变戏法似弄来香椿进行加工腌制。她老人家生前总是不辞辛劳操持家务,其实市场上是有经加工后的香椿出售的,而且那时价格也极便宜。不过呢,吃来吃去总觉得经外婆亲手制作的那些家常小菜自然要比市场上经加工后购买来的要好吃。如今想来这或许是自己的胃从小已经习惯了外婆的“味道”,同时更包含着一份浓浓的亲情与爱意吧。
我本人还依稀记得在那个远去的年代,看到过外婆把从香椿树上采摘下来的夹带着红绿相间,鲜嫩上好的连枝叶片的椿芽菜,经挑选清洗后用手轻轻揉搓,腌制前还要先将叶片晾晒至无水分;然后拿一只干净的缸子用细盐、米醋来腌。程序是先在钵斗之类的容器里铺上一层盐,然后放一层椿芽再用盐加铺,这样子层层相压并使之结实有加,接下来是要将容器密封以隔绝空气。那个时候,家里没有冰箱,唯有将之窖藏或置于阴凉处。若想食用,大约要经过一星期或十来天方可从容器内取食。
开罐后的香椿由于经发酵,香椿味依旧蛮浓郁,而且还会略带酸味,色泽自然要比新鲜时暗些。拿出来准备食用的椿芽菜先要用清水过一过,以便洗去多余的盐。想吃时,将其切细,加入味精少许,若嫌咸可略搁一点儿白糖以调味,最后拌以麻油,瞬间就成了一碟素雅平凡之小菜。这一被称之为“树上蔬菜”的香椿菜经加工可贮藏一些时日,这也是过去江南一带老百姓吃早餐食汤泡饭时佐餐的美味,因为在过去物质生活不富足的年代有这样子的一份小菜就着泡饭或喝粥时过口,也是不错的了。倘若再讲究的还要在拌好的香椿菜里淋上几滴麻油,那个滋味简直就是锦上添花呐。
据悉,香椿具有一定的食疗作用。百度上讲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润泽肌肤;可用于久泻久痢,肠痔便血,崩漏带下等病症以及香椿具有抗菌消炎,杀虫的作用等。当然了,香椿当菜才是本质,香椿除了拌着单吃很下饭外还可配以其他进行烹调,比如大家熟知的香椿拌豆腐与“小葱拌豆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本人固执地认为两者若要进行比较的话,还是这道“香椿拌豆腐”更上一档次吧。此外,“香椿炒鸡蛋”、“香椿摊煎饼子”也美味无穷,还有“香椿烤笋”也可与“咸菜烤竹笋”相媲美的呵。总之,这生长在春日里的香椿芽虽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上等之物,甚至于可以说并不是正宗的菜蔬,然却有其独特之韵味与功用。
是日来自萍姐的这一由其亲自采摘的香椿真的很好吃呢。当我如此这般地腌制了已有一星期的椿芽菜从冰霜中取出来,唔,真香呀!不知咋的,我一下子有点儿恍惚了,想起了早已远去的老外婆及其他。在我看来,这香椿无论贵贱,还有那些无形的味觉及有形的食材,那些留存在舌尖上的美食以及一些与之有关的记忆令我珍藏与回味。忽然间,也联想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尤为欣赏与喜欢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那份感觉,从中透射出来的这份真,这份情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