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29日

这些天的琐事
婆婆大人不慎摔跌导致股骨头碎裂,上医院听候医嘱需马上开刀手术。耄耋之年的老人经不起伤筋动骨,然此番不做手术可不行呵,否则时间久了必影响肺部功能,后果不堪设想。本考虑能不动刀则最好不动,老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可眼前自然由不得她了。于是乎,孝子在手术执行书上因紧张而用微颤的手签下“同意”两字。
是日,从上午10点多钟婆婆被推进手术室至下午2:30时动好手术到病房近4个多小时,是在亲人们的忐忑中度过,手术得比较成功,一大家子的人为之放下心来。尤其是透过这位孝子的表情就能体会到什么叫母子连心。亲情是一种发自肺腑的自然流露,从婆婆被送到手术室的那一刻起,孝子就一直站在门口候着,且神情显得颇为严峻,令在场的亲人朋友感慨万分。直至过了中午12时,家人劝孝子吃口午饭或嚼一片饼干什么的他都说不饿,吃不下。就连水也极少喝一口的他,一直在手术室外惴惴不安地等着母亲的消息。此情此景真可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上敬老,则下益孝。”
术后便是需要对病人进行小心护理与调养,以便尽快康复。住院期间,亲戚朋友来医院探望婆婆,来人一般不会空着手到医院,水果、补品甚至于鲜花一大堆。窃以为在这些慰问品中,最好的莫过于探视者自己烧煮的可口饭菜及病人用得着的东西。诚然,人情往来需要的不仅是表面的光鲜,馈赠之物本身所包含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恰恰是很重要的一环。
当然啦,百货针对百客,可是相对于咱普通人而言无论是作为送礼方还是接收方,价高礼重的东西有的自然送不起也受授不起呐,若是档次不够或差一些的东西用以送礼,岂不是既失面子又拿不出手。那么究竟送什么才合适呢?我想嘛,其实这个问题或许是没有正确的答案吧。有“千里寄鹅毛,礼轻人意重”,凡物之生,必有其用。物之贵贱,必有其道。
在婆婆住院期间,记得有一位她老人家之邻居李阿姨前来探望婆婆,李阿姨带来了自己精心烹饪的油煎咸带鱼就很不错的。这在过去作为本地寻常百姓家常菜的“咸下饭”如今却相当有身价,一来水产品价格高已成定理,二是婆婆住院这些天刚好还处在当地伏季休渔期。婆婆本就喜欢食海鲜,李阿姨想的真是周到,这碗充满浓浓邻里情的“下饭”,让正处在病榻上的,身体虚弱又食不知甘味的婆婆自然增点儿滋味。这位生活中节俭又会持家的李阿姨还顺便带来了她自己亲手栽种在自家阳台上新长的3只丝瓜瓢。当大家看到这几只新鲜的,脆生生,绿盈盈的果实,倍感生机与希望。
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有人为送礼而绞尽脑汁,有人为受礼而平添烦恼。不是吗?对咱老百姓而言“来是人情去是债”,还所谓“礼而不往非礼也”。咱老百姓层面的礼尚往来当与“礼多人不怪”,或“礼下于人,必有所求”的为官之人,或有财有势之人完全是两码事。咱过小日子,过平凡的日子,也免不了送礼与受礼。在一般情况下,为人处世要在充分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在充满人情味之必需之时,送上一点他人需要的且恰到好处的,更不必贵重的,也就是那种能让温暖送达心坎里的“鹅毛”之礼。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