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有感于公交车让座

标签:
杂谈 |
也谈有感于公交车让座
最近一则有关杭城小伙子不让座被人掀耳光的新闻屡见报端及网络。本人以为让不让座看似个人行为,其实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每个人的言行并不仅仅是代表着个体的,这点想必都是深入人心的。在文明社会让与被让都是有理由的,孰是孰非看上去似乎一目了然,其实不然。
比如怀抱婴儿的妇女上公交车后,理所当然地是要年轻人给其让座的,可那个事件当中外貌文弱的小伙为何迟迟不主动让座呢,个中原因大概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事态发展到后来,那位婴儿的父亲竟与不主动让座的小伙子掐上了。可能是双方看着不顺眼,那个孩子他爹突然给对方掀上5个响亮的耳光作回应,结果导致那被挨打小伙子鼻腔流血导致满脸挂彩,眼镜架脱落折断在地上。
本来嘛!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要求来衡量,文明礼仪理应得到大力提倡与弘扬,其实我在想呵,当看到那位怀抱婴儿的妇女及其老公一上车时,当时在座位上的那个小伙子肯定是有感觉的,再加车上连续多次播报让座的提示音,只不过大家都在想着最好让除了自己以外的人来让座,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不可否认,社会上自私自利的人不在少数,明哲保身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只要不违法乱纪,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与处事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
该事件当中的小伙子不肯主动让座,有人对此有意见也是对的,心想你一年纪轻轻的后生为何还纹丝不动地坐着呢,他妈的,你还有同情心是不是?或许还有人想年轻人不让座那我们这些人就更没理由让座了。当然了,揣摩着大家大多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个让不让座的问题。反过来想想,若大家都来一个换位思考,可能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了吧。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呵,年轻小伙子不让座是不是他也有什么不方便之处呢,比如身体不舒服,比如行动有些不便,还比如受到了什么外界的影响等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因素。再所谓的是人无完人,金无赤足。这个事件,让我想起有一位年轻的朋友曾提起过她的类似之困惑。她说她有一次得了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的折腾一番后,人一点力气也没有,一个人跌跌撞撞地从医院刚拔了吊针,出来后上了一辆公交车准备回去休息的。因人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她在公交车上站也站不稳似的,后见有一空位便坐了下来。大约经过一站路,上来一老太太。
那老太径前走到她跟前,看那驾势就是要她让座。由于身体不好受,她也懒得理会,便眯目养起精神来,只听得那老太嘴上咕嘟着:“咳!如今的年轻人真是不样话了,一点也没有同情心的,自私透顶啦……”听闻老太的埋怨话儿后,边上也有其他乘客正随声附和起来,一个说现在的年轻人没良心,都是呒爹娘教训的,他们将来也要老的了等等不满现实的话。最终,听得我那位年轻的朋友只好硬着头皮站起来让座,甚至于还令她不好意思,仿佛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似的。
座位是让给了那位老太太,可那老太太却没有表示一丁点的谢意,一屁股坐下后还口中念念有词地说着:“老早好让了呵,再不让我到也好到了……”听得我那朋友更是站不稳了,于是车到下一个站点,她立马就逃也似地下了公交车。这可不是电影《搜索》的一个场景,而是真实的,活生生的发生在现实中的一幕幕。文明城市靠大家,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包容与尊重。文明并不是单方面的文明,文明是要人人相互配合与作用的,文明是建立在平等的基本点上的文明。文明是需要引导与创建的,道德是自觉、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法律是刚性的,必须遵守的。“道德是法律的外延,法律是道
人生不易,人的一生一般情况下都要经历每个年龄段,大家遇事若多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一下问题,或被称之为进行换位思考之,那可能矛盾会减少一点,冲突会少一点,爱自然也就会多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