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呵,上海……

(2010-08-23 17:31:51)
标签:

杂谈

上海呵,上海……

 

上海呵,上海……


上海,唤起了我儿时的记忆

 

上海呵,上海……

 

人人皆知,上海是一座国际大都市,经济发达、交通便捷、人文荟萃、环境优美、市民文明……总括起来各方面的发展大都走在前列。对于上海,我内心还是充满感慨的,毕竟本人还是半个上海人,直至现在我若是讲上海话还是十分地道的,呵呵。记得,我是在8岁那年随父母工作调动离开上海这座城市。之前,父母分居两地,那时母亲大都是在宁波老家工作生活,我及妹妹有一段时间被寄养在上海奶奶家,父亲则在福建工作并于1971年调到宁波。

也许会令现在的人难以想像的是,在当时,人事调动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在经过一番周折后我们一家4口才得以团聚……那个年代,我会随父或母,每年或隔年,以及偶尔也会去上海探亲。继后,随着自己慢慢地长大,自然无数次到过上海,可在沪上顶多只是客居几日而已,或出差,或路过,或探亲……如今,岁月流逝,记忆犹新。

宁波与上海地域相近,高速公路、跨海大桥乃至“高铁”,让时空距离缩短。昔日的“上海轮船”早已进驻到“历史博物馆”。沪甬间距397公里,如今坐车最快23小时便可抵达。我们若到沪上办事,经常是当天来回的。当然,我的爷爷、奶奶、姑姑、叔叔等许多亲戚在上海生活、工作,上海毕竟是父亲的故乡哟。

前几年,我的爷爷奶奶还健在时,逢年过节我们一家有时也会去上海探亲什么的。不过等到了奶奶家以及亲戚家后,我们也只是蜻蜓点水式地作一些礼节性的拜访与问候。一来是长辈们都已上了年纪,他们自身也是需要有人照顾;二是上海住房面积不大,生活上或许会存有诸多不便,因此我们要么是住在宾馆,要么就早早返甬。总之,大家很识相(注:不给别人添麻烦)。

乡音无改鬓毛衰真当是对老父的最好写照,直至今日父亲沪音依旧,可他在上海也仅生活了20年不到的时间。如今77岁的他,在宁波已生活近40多个年头,自然成了一位地道的宁波人。

而相对于我来讲,对于上海,反倒还是那些停留在记忆里有关小辰光的点滴事由来得颇为深刻。尤其是对曾经自己在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或附近的老街(四川北路、山阴路、栗阳路、长春路、甜爱路、海伦路、多伦路......)、经常去的公园(虹口公园、西郊公园、长风公园),豫园等地乃至里弄的人或事,总是留在记忆里不能抹去。还有,在那条里弄里与小伙伴玩耍的场景还总是会被唤起,以及弄堂口的一家浴室、乃至“汰衣裳作坊”(即为洗染店),历历在目呵…………记得曾经还听我父亲讲起过,在这一带不远处(四川中路)上与“丰乐里”颇为相似的一条石库门里弄里出过一位英雄人物,此人便是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主人公李侠的原型李白,他是在上海快解放前的某一日由于有人告密,这位我党秘密战线上的优秀情报人员不幸在寓舍被捕……。

当然,老屋于1995年动迁,父母与我及妹妹一家子早就在宁波安家落户,自然不便介入此事,无奈此后或之前我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再也没到过那一带或去看上一眼……忖忖有点感触,像是梦幻似的。

于是,这次我陪女儿参观完世博后,特意去寻访我的“过去”,比如虹口公园(又名鲁迅公园)以及位于虹口区四川北路上的“丰乐里”之石库门。与今天所不同的是,阿拉奶奶当时的家是在靠街面一侧的二层、三层楼,一楼后间是奶奶家的厨房,好像面积还蛮大的,约有8平方左右,里面老早就安装有煤气灶、自来水管道了,这也许就是当年上海有别于宁波的一大优势吧。我还记得,二层楼的里屋后面还有一只朝东南面的晒台,晒台上装有水笼头及水斗,在我的记忆里晒台是被奶奶用来晾晒或洗衣服什么的,不过晒台的一个角落被改建成了邻居“敏梅”姐姐家的厨房。我奶奶家一层楼上朝街面的那个阳台才是用来观赏街景的。那时三层楼还住着“敏梅”姐姐、“利民”哥哥以及他们的父母4口人,一间三层阁楼则是我奶奶家的。据悉,在解放前这些房子全部都是我奶奶家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便成了这样子。不过从上海的住房来看,我奶奶一家当时的居住环境还算是好的了。

上海呵,上海……

在我78岁时,出于小孩子的无聊或许也是好玩的天性使然,因此喜欢在二楼的阳台上站着看街面上行驶的无轨电车或行人。还有可以看到马路(四川北路)对面的国营“文美”百货商店,由于那时我的爷爷就在这家商店里工作。解放前“文美”百货店是我爷爷与几位合伙人开设的,作为股东老板的他解放后店里“公私合营”便一直在此工作至退休……。那个时候,年少的我有时候在傍晚时分,每当看到我爷爷手拿一块“排门板”与店员一起打烊关店门时,便会情不自禁地扯起嗓子喊“阿爷、阿爷……”地大叫,好像显得很兴奋。

每当此时,在里屋的奶奶或嬢孃、爷叔等人便会及时阻止我这样子的天真行为,他们也许是怕我站在阳台边上有点儿不安全,或者是想对小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管束吧,呵呵!当时还处在“文革”后期,人们的“胆子”都是很小的,为人处事谨小慎微……这昔日的一幕幕就像是放电影一般在我脑海里浮现。诚然,在我本人留存的记忆里有关小时候的糗事还远远不止这个呢,我或许会在以后用文字来加以记述。

如今在四川北路上那个以前的以“文美”作招牌的百货商店之店面房依旧还在,可是已经不存在什么百货商店了,一切面目全非。原先的商场早已被分割成了若干个小店,如卖鞋的、卖药的,还有卖内衣的等等,当然都是经营着时新的品牌了。路名当然还是保持着原来的称谓,可在我眼里这条路好像窄了许多,也许是人变大了,眼光放远了吧。还有里弄里的老屋虽在,可看上去早已显得越来越破败。是的!所谓往昔应该是已经不复存在了的,即使存在也已没了那个时代的气息了,这是因为社会在进步。

上海呵,上海……

令我兴奋的是,在“丰乐里”里弄口边的当年那个南货店旧址上如今还是在卖食品,可当我从这家店里购得的椰子糖已经不是那个时候的味道了。还比如,老屋一楼原先是家药房和邮局,虽然现在这个地方仍旧还是邮局并且还将原先紧挨在边上的一家酱品店门面也改作营业场地了。经了解得知,我们原先住过的二楼、三楼住宅已归在了那个原先叫欧开药房的名下。因四川北路这个地段是属于上海繁华的商业街之一,故当年有关方面出于经济考虑让沿街居民动迁他处或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等,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对商家来说实在是一本万利的生意经呵。

 上海呵,上海……

不过在当年大规模的动迁过程中竟然还是有个例的。瞧!住在里弄另一侧的居民房好像至今仍未撤迁或不用再搬迁了吧,因我不能肯定那些人是否属于当年的“钉子户”。不过从表象上来看,如今这里的居住环境与上海这个繁华之地有些格格格不入。就说这位弄堂里的那个看上去慈眉善目的阿婆吧,当她看到我与女儿两个陌生人走进来后也并没显得很是戒备。当我向她打听在1995年前,此地的7号对门是否住有一户S家时,她略停顿一下后用沪语答道:“侬讲咯狄个屋里厢,阿是姓S咯,人家老早子搬脱了呀,……介许多年数了,我哪能晓得了,实在记勿得了呵……”

上海呵,上海……

是呵!这些“过去”还能记得住么,何况我是在向一位不相干的老人家打听呢。就连我曾经在这里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竟然连原先的门楼都找不着了呢!我是在19728岁那年离开此地的,如今已过去了近40年。不过,我独自凭着记忆,还能找到这个地方也已经很幸运的了,因为在上海有许多地方撤迁后早已不留昔日之踪影。站在一旁的女儿也感到有点儿惊讶地说:“老妈,你居然还能找到这个破地方呐,哈哈,不简单!”。对于我女儿,她对我的这个“在上海寻破老屋”的举动表示不解,还说介难看的破地方有什么好来的,还讲我是在浪费她的时间,因为她所关注的是南京路、外滩、人民广场、太平洋百货、八百伴、大世界等等的好玩、好吃、好购的热门地,而且她也没有在此地的经历,因此当可以理解。也许这真是“今人不见昔时景,今日曾经照旧人”嘛。

当然,在我女儿看来这个地方的确是很破旧了,就连我小时候经常去的虹口公园(毗邻上海虹口足球场)内的鲁迅雕像也仿佛不像我过去看到的那般鲜亮清爽了,这些当然是因为年事已久了。但是,在我小时候,我的爷爷每天会到虹口公园来晨练的,就像我现在看到的那样,上海的老年人早上都会在公园里泡上过把小时用来强身健体。

上海呵,上海……

上海呵,上海……

 上海呵,上海……
(1971年某日我与表妹们在虹口公园一小桥边上的合照)

 

上海呵,上海……

(当年小小的我)

 

上海呵,上海……

(我妹妹小时候在上海虹口公园鲁迅像前的留影,摄于1976年3月)


上海呵,上海……

(图为多伦路口与四川北路交界) 

 

小辰光的我还在公园内鲁迅先生的雕像前拍照留念……故我这次还是要拉上女儿一起在鲁迅先生的雕像前拍张照,尽管后面的背景有些黯淡。可不管怎么说,也不知怎么着,永远留在我记忆里乃至早已定格了的那些街道以及周边的环境或本来已朦胧的场景等等竟然还会变得如此地清晰明了,而对于上海滩如今的繁华与喧哗我反倒不屑一顾了。

或许,是我自已开始在慢慢变老了吧;当也无妨,因为这也许就是属于人类自己对岁月流逝的一种主观表象吧,呵呵!

 

上海呵,上海……


 

趁暑假还剩下的一截小尾巴,女儿提议去一趟上海。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本人比较感慨,毕竟我的童年是在那里度过的。家父是上海人,不过他自打20岁不到的年纪(1956年光景)离开上海去北方上大学,后转辗各地工作直至退休,再也没在上海生活。仿佛一眨眼的功夫,父亲老矣,对于父亲,若从他上大学算起,他已离开上海50余年。而对于我,自从8岁(1972年)离开上海,也将近40年。对于90后的女儿,她因为没在这个城市生活过,因此她对上海的感觉或许更多的是来自于时尚杂志以及传媒等,她对上海的印象仅是人云也云。

上海呵,上海……(照片上右边那位是我父亲,他于1959年暑假与同学在上海南京东路上的合影)

     岁月如歌,人生如梦,感叹日子过得真快!

 

上海呵,上海……

(上下两图为2010年8月20日我女儿在上海南京东路上的留影)

上海呵,上海……

 

 

我第二次来到世博园

 

20108月下旬,是日上午出发,阳光灿烂,并不暴热,天还是瓦蓝瓦蓝的。因为前日刚下过一场大雨,故不像我原先想像的那么炎热,幸运有加。总之,老天爷比较照顾咱们,空气中不时还有微风吹拂过来。真好!

这一次上海之行,本人又参观了一次世博会。527日那次,我是匆匆来,急急归,走马观花似,除了到预约的城市生命馆外仅参观了几个小场馆而已。中国世博堪称“世上最大规模的排队运动”,显而易见,实不为过;人山人海,场面宏大。这一回,我与女儿游园时间相对充余,咱们通过园内的渡轮、地铁、公交以及步行等方法参观到许多场馆,地处浦东、浦西的ABCD四个主要场馆都去看了。中国馆、英国馆、西班牙馆、波兰馆、泰国馆、新加坡馆、日本产业馆、瑞士馆、瑞典馆……等等不一而作。我们还采取了日游或夜游的模式,真爽!

眼下,上海还是处在高温酷暑天气,游客白天逛世博感觉有些暑热难当。虽然世博园内游人众多,却被管理得井井有条,各项安保等措施以及管理手段堪称世界一流。对于游客而言,就好比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中国很OK,了不起!我还感觉到这一趟世博之游相比于首次到世博园似乎在一些后勤保障上要好了些。虽然园内增设了许多降温装置,如喷雾等一系列防暑举措。但夜晚来世博园中欣赏夜景,却是江风拂面、灯光璀璨、相当惬意。随着越来越多游客选择夜间游园,管理方也举办了许多夜间文化娱乐活动。有味!

游世博除了长见识,享眼福,自然也需要拼体力的。好在,女儿游园劲头蛮足,自感身体也还吃得消。咱们在苦练铁脚板的同时也有幸零距离地接触到了中国馆,真是不虚此行。中国馆感觉总体蛮不错,值得一到。我与女儿都这么认为,若这一次没能进入中国馆参观的话,这好像如许多人所讲的那样——“不来世博有遗憾,到了不让见(中国红)更遗憾!”。

对于自己又一次的世博,我的感受是“上海世博很精彩,腿脚有些吃不消,我等累并快乐着!”,总体上是三个字——还不错!

 

上海呵,上海……

菲律宾馆的艺人在表演节目

 

上海呵,上海……

开始进入新加坡馆参观

 

上海呵,上海……

新加坡馆屋顶花园鲜花盛开

 

上海呵,上海……

上海呵,上海……


上海呵,上海……

上海呵,上海……

上海呵,上海……
石油馆外观
上海呵,上海……
世博渡轮产自阿拉宁波
上海呵,上海……

上海呵,上海……
希腊馆外景一侧

 上海呵,上海……

 上海呵,上海……
                         瑞典艺人正在馆外表演歌舞

 上海呵,上海……

中国馆外观一瞥
上海呵,上海……

世上最大规模的排队运动

 

上海呵,上海……

上海呵,上海……  在中国馆内穿越时间隧道了解过去展望未来
上海呵,上海……

上海呵,上海……



上海呵,上海……

上海呵,上海……

上海呵,上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