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说没说:再说难为学生

(2009-06-25 08:46:26)
标签:

杂谈

有说没说:再说难为学生

 

有说没说:再说难为学生

 

题记——我写此博文是基于2年前本人在以前的那个博客中(注:该博客服务器营运商因故关闭)曾写过一篇《难为学生》的博文,2007年6月适逢女儿中考,个中酸甜苦辣记忆犹新,继后将一丝感慨记述之。悉闻几位亲戚朋友的孩子参加今年的高(考)、中(考)、小(升初),有的同样也面临着诸如此类、或多或的困惑,本人仅就此现象又有一些话儿想瞎扯一回

 

有说没说:再说难为学生

 

骄阳似火的户外,心急如焚的父母,考场内坐着紧张应考的学生,这是每年56月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道风景,随之而来还有填报志愿等一些幕后的繁琐工作也使得学生与家长“揪”心不已……。总之,无论小升初,中考还是高考,这孩子的升学问题让父母十足操心,倍受煎熬。

导致家长和考生趋之若鹜为哪般?当然是想让自己的孩子上理想的学校求读,如今这更成了一种社会现象。面对升学率等因素,作为学生、家长抑或教师的你能不为此而关注吗?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学习是一个日结月累的过程,很多人都这么认为平时不好好地抓紧,等到了考试的时候(尤其是小升初、中考乃到高考)就出不了成绩,那么就意味着失去上重点学校,意味着失败,于是现在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业相当关注,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动不动地请家教,上各种补习班等等,这样一来,大家人看人样,恶性循环。

学校间也要相互攀比,学生考得好,生源好,这个学校在社会上的信誉就高,同时“好学校”的老师压力也大,家长对“好教师”的期望值也就高,这样一来随之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其实是如今社会上显而易见的事情。

一日闲来,翻报一阅,悉闻上裁:一富商千方百计要让其儿子进重点中学求学,不惜几万人民币(刚听到有一位当老板的家长通过很铁的关系化15万为儿子的小升初买单,作为升学学校的维护费用),何故?!

且听该富商道出真因,认定重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很有可能上清华、北大,以后说不定还有可能成为“党和国家或地方的领导人,以及成为什么什么的高官能人……儿子若能与这类人做同学,将来受用的很呢……”,是呵,你不得不佩服这位父亲的远大目光,商人不愧为经商之精明人士……

父母家长用心良苦,孩子读书实在辛苦。也许在我们许多人看来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就业压力比较大的特定环境里,作为学生若“偏离”了学习这一主业,或者说你的学习成绩不好,你若考不上理想的学校,别人会认可你是一名好学生吗?你的前途还会一片光明吗?至少从目前来讲,考试成绩仍然是主宰学生命运的一把利器,您说是不是?!

 

         有说没说:再说难为学生  

 

                              有说没说:再说难为学生

 

附:本人写于2007年3月25日的博文《难为学生》

 

                    难为学生

被当今中国人称之为人生第一个关键时刻的中考,再过2-3个月就要轮到我女儿的头上了。瞧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即将面临升学考的那些孩子们是多么的辛苦哟,然而为人父母的这些学生家长的心情是也是处在矛盾中的,既要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担心又要为孩子的身体健康担忧,因为学校里提倡的是“让分数说话”,教室黑板上方粘贴着几个“爱拼才能赢”的鲜明大字,每天与学生面对面,仿佛时时刻刻在提醒着同学们要拼搏、要奋发,否则就意味着失败。

40%的升学逃汰率可能会使学生变得敏感而脆弱。我女儿求学的学校初中部属国有民办性质,虽收费不低,但并非谁想进就能进得了的。该校当初招进来的小学毕业生都是经过择优录取的,因此同学们的学业成绩及其他各个方面表现相对都比较优异,可以说是好学生轧对的地方,现在经过三年的初中阶段学习又将要面临新的挑战了。

显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大浪淘沙”,学生的学业成绩基本上能够反映出自身的水平了,作为学生本人以及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能否升入该校高中部心里应该是比较清楚的。有许多同学根本就没有业余时间可以让自己来进行自由置配的,上补习班、请家教、学习学习再学习就是为了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针对升学,我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谁能笑到最后”,是呵!最后能够笑的学生当然是成功了,是可贺可喜的,然而哭笑不得的,大哭的,甚至于走极端的人可能会是极少数吗?所以说中国学生的学业负责与随之产生的精神压力的确是比较沉重的。

据观察,我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现在面临中考的许多孩子的家长似乎比孩子更加忧心忡忡。比如我女儿就读的学校是一所还算比较有名气的重点中学,因而家长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高中也能在这里继续读下去,以便将来考上一个重点大学什么的。当然作为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想法也是实足的完美,但是也“害”苦了这些孩子们哟。

前一段时间住校的女儿打来电话说起原来与她一起住在寝室的几位同学家长都在学校附近租了房,为的是每天能让自己的孩子能在“家”多学习几个小时,由于学校晚上到点就要熄灯,因而许多父母都为此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并亲力亲为、全力以赴地来给孩子做“生活保姆”,有的家庭甚至于让外婆、奶奶等长期来蹲点。

还有同学的家长把家中的电脑“脱网”,让电视“休眠”,将一些所谓的放“闲书”的柜子予以上锁封存,当孩子在温习功课时都不敢大声讲话,在家走路也是小心轻声,深怕会对自己的孩子带来影响;有些父母每天下班后急急忙忙地从几十公里以外的单位赶过来,第二天早上又匆匆去单位上班,目的就是为了照顾好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好”前程。

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哟!父母亲人的爱可谓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其中似乎也蕴涵着那么一丁点的家长的虚荣心——怕孩子考砸了在同事朋友前面子上过不去。其实话又得说回来,若自己的孩子已尽力了,他的水平终究是这样的,你做家长的又能怎么样呢?我认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一切顺其自然吧。

这不由地使我联想到生活在德国的我的一位表姐,她的女儿与我女儿同岁,是一名中德混血儿,据表姐讲她的女儿依丽完全是凭孩子的兴趣进行自由发挥的,做家长的不会予以过多的干预,大多数生活在德国的孩子小小年纪就知道要追求自己的理想。我表姐的女儿现在会讲五国语言,然而她学习语言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自己想学就学的。

德语是依丽的母语,因母亲是中国人孩子自然也学会了中文,另外依丽小时候由于我表姐夫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技术专家需在世界各国执行工作任务,因而小依丽从小随父母在美国生活了几年,依丽便在美国学校上小学在那里学会了英语,同时依丽自己要求学拉丁文,后来又选学了西板牙语……并且依丽体育也很棒,小小年纪就被当地学校选中代表莫尼黑地区参加全德中学生游泳比赛并获奖,现在已满16周岁的依丽在课余时间居然还想去参加她们这个年龄段的选美活动……

因为我的表姐毕竟是中国人,她拥有中国的传统观念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放些时间在学习上,然而那边的老师却不认同表姐的这一观点,认为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及学会与人沟通与交流,以及加强动手等能力,锻炼和培养孩子坚毅的性格等何尝不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呢。事实上依丽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其他各个方面都是非常出色的。

今年春节适逢欧洲狂欢节,趁着休假依丽随我表姐来到了中国的外婆家,虽然只有短短几天的时间,但是给我们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那孩子想唱就唱、想玩就玩,不刻意、不做作,大方懂礼貌又有爱心,更没有升学压力,然而她知道的事,懂得的知识却不少……唉!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吧。

诚然,我们毕竟生活在中国。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就业压力比较大的特定环境里,社会上大多没门路、没关系的人们往往会将出身“名校”看作是能否找到“体面”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于是乎,当学生的、作家长的无不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小出入“名校”,以便为将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不过,话又说回来——将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

 

 有说没说:再说难为学生

                   (我表姐女儿依丽与留德中国大学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