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重提:老母的记忆____话过年

标签:
杂谈 |
年近古稀的母亲对少小经历过的一些事体还记得不少,她说孩提时代特别祈盼过年,因为过年会有新衣服穿,最主要的是过年可以吃到平时难得有吃的食物。不过在过年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最忙碌的要数家里的人大们,比如置办年货。
母亲说她小时候喜欢到乡下去看村里人办年货、做年糕。这年糕好吃,但做起来也不简单。先要将精选出来的大米用水浸泡后再进行淘洗,然后用石磨在上磨的小孔内将米一勺一勺地均量放入再伴随着木磨柄不停地将米和水一圈圈地进行推磨,直到雪白的湿粉从磨口中涓涓流出……,母亲叹息道要制成年糕这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等这些琐碎的活干完了之后,便是将磨好的湿米粉调到干湿相宜的程度并均匀地摊在蒸笼里搁在大灶上隔水进行蒸煮,期间还要有人时不时在在灶膛里添置柴火。等到馥郁的米饭清香会透过放蒸笼的大锅盖向外四溢,当锅上的米粉凝结成晶莹瓷白之时便意味着年糕的“胚胎”即将诞生。此事此刻小孩子们最想得到的是一小块年糕团,当蒸笼里热腾腾白嘟嘟香喷喷的熟米粉被倒入已洗净晾干的石器大捣臼内由请来制年糕的师傅抡起木杵在上面不停地捣夯被打制成年糕胚时便大功告成了。
除年糕外、年货还少不了猪头肉,还有糯米餽、汤果粉,瓜子、花生、沙炒倭豆,鸡鸭鱼肉、冬笋粉丝、金针木耳等。家里的长辈会在谢年宴上将他们认为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供奉菩萨及祭祠祖宗。当然桌上摆放的一些好“下饭”会令平时难得有好吃的小孩子垂涎三尺。大年夜在阵阵爆竹声中几代人开心、热闹地围坐在大圆桌前一起吃着年夜饭。也许现在的年轻人甚至于像我这样的中年人也不太清楚我母亲小时候在乡下过年,饭桌上还有一些禁忌呢,比如桌上的一碗鲤鱼就不可轻意动筷食用,因为鱼象征“年年有余”。
母亲回忆说她7、8岁时一次吃年夜饭,桌上一碗香气扑鼻的红烧葱油大鲤鱼从不见有人动箸食用,于是她一筷挟起鱼肉正要往嘴里送……然而母亲却“犯忌”了,原来鱼并非是大家不想吃,而是不舍得吃掉它。喜欢吃鱼的母亲在孩提时代自然不懂大人流传下来的“规矩”,面对透骨新鲜的红烧鱼当然是当仁不让。
母亲接着道,昔时过年她的祖母就把这碗大年夜作为“摆式”的鱼从厨房吊着的竹饭篮里拿进拿出的,等有人客来了在饭桌上摆一摆“撑桌面”,吃完饭又会原封不动地放回去,食客大都心领神会。直至清明节庚等那碗里的鱼几乎快要变馊时再放在灶台里蒸一下,此时此刻那鱼的“使命”才算完成,弄不好鱼早已变质,甚至比“霉豆腐”还难吃万倍呢。
这个发生在60多年前有关过年的陈年往事,相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似乎显得不可思议。如今生猛海鲜、干湿水产品,年糕、糕点食品、南北果品、禽蛋制品等应有尽有,天天似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