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父母PK90年代儿女

标签:
杂谈 |
60后母亲感言:当个好家长有点难
今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上午,我那还在念高中的女儿,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买来了百合花,说是送给母亲节的礼物并祝我快乐健康!她还说本来应该是要买康乃馨的,因当日该花价格比较贵点,所以就选择了百合。我说女儿不要去兴这个时髦,只要你有心,我已十分满足了。虽然如此,女儿的这一番举动仍令我欣慰,在此我也要谢谢我的女儿,同时我也要告诉她,女儿是我快乐的源泉之一。
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女儿现正处于花季般的年龄。本人与女儿的年纪刚好跨越了30年。青春如同一首优美的歌曲,奏出人生最美好的旋律,虽没有固定的形式却热情奔放;青春是以挑战者的姿态迎接一切的年龄,是开始理性地追问生命方向的季节;青春与出生年代无关,因为每个年代都会有自己的“青春期”。纵观自己从出生到成长,从结婚到生子,人生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角色转换。 1991年9月24日那天上午10点钟左右当我经历了一次阵痛后,生下了女儿。有了孩子后,自然而然地感到身上多了一份压力,这是因为在我自己从女儿转变成母亲这一过程中感悟到了为人父母的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那年那月那一天,从女儿呱呱坠地到第一次抱着小不点儿大的孩子到妇幼保健所例行体检,当看见妇保所的大门口竖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欢迎各位家长的到来!”。说起来也许会让你见笑,记得当时的我一开始还搞不清那“家长”指的是谁?当下意识地认识到自己就是孩子的家长时脸上不由地会心一笑,同时心里想着自己该“像模样像”地当好母亲了。
当自己懵懵懂懂地成了孩子她娘,从此身上的担子就不再轻了。记得女儿才3个月大时,我休完产假就要上班了,好在单位当时有个托儿所,除了只有一天的休息日外(17年前国家还没实行双休日),其余6天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我总会抱着孩子去挤公交车进行上下班,期间蕴藏着的甜酸苦辣自不必说。
等到小女长到6个月大后,每天上下班我改骑自行车了,就像那个年代大多数的母亲一样将孩子安顿在自行车的后座上,自己骑着车来回行驶着。但有一次,当我带着女儿行在下班的路上,在经过江厦桥时,本人为避让前面一位抢道的行人,因重心不稳,结果我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当时的第一个念头便是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女儿,那时我第一个反映便是用左脚牢牢地去顶将要倒下来的自行车,而一手使劲地扶着后面的车座,不至于让女儿摔疼了……
在现代社会,科技与新知识日新月异,为人父母若跟不上时代的节拍,假如自己什么也不懂,抑或自己主观上不想接受新知识等,那么在你孩子眼中也许会显得有些落伍,也许会由此失去一些与孩子交流的“共同语言”,也许还会产生一些沟通上的障碍,当然“子不嫌娘丑”,然而为人父母能懂得一些有用的东西,说不定还能掌握主动权呢,有时候孩子还会暗暗地佩服你呢。新知识、心理学、计算机、外语等也许都会成为为人父母学习的对象。不过话说回来,你想成为这样的父母的确是不容易的哟。
90后的孩子与我等60年代生的父母当然存在着诸多差异,无论是饮食喜好还是观点审美等,有的实在是与之相差十万八千里。对于现在这一代在幸福中成长的孩子,也许已经很难体会到我们小时候等待享用“闲食”的那一种期盼的心情。比如在我这一代人的眼中,五颜六色、多种多样的祭灶果该是那个年代多么奢侈的享受呵。然而,当我的女儿对于这个所谓的“美食”时始终想不明白这样一袋零食会藏有多大的诱惑。
当女儿将之拆开来食用时,似乎又觉得口味太甜、太重,没多久就搁置一边去了。可在我看来,一袋祭灶果很像是重新摆在我眼前的记忆碎片,让已经流逝的时光倒转回来。大概在那个年代,祭灶果就是一种惊喜,你可以在一个包装袋中吃到许多不同口味的东西。当嘴巴被食物完完全全地塞满,快乐也自然而然地充实了内心。也许若干年后,我们最爱的食物也会像古董一样成为令孩子们好奇的东西,可谁又能知晓它曾经带来的欢乐呢?
近来,我发现女儿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爱听韩国一些偶像组合演唱的歌曲,还喜欢欣赏他们的MV,说是给自己来一点点精神调剂,名曰缓解学习压力。让我这个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老人”接受来自90后们的思味灌输,想想这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不难看出当前的中学生在成才观方面会或多或少地呈现出功利性、世俗性的特点。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也许会有相当数量的中学生会把不久的将来踏上社会后的个人收入、社会地位作为人生成功与否的风向标。他们很少去追逐那些名扬天下的雄才大略、学者和政治领袖人物,而更崇拜明星人物,当然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文化的多元化使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当然,我这一代人除了崇尚英雄人物也是喜欢“追星”的,比如电影明星陈冲、比如张瑜,比如达式常……
毋庸置喙,如今中国学生的学业负担与随之产生的精神压力的确是比较沉重的。据观察,我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现在许多面临中考、高考的孩子家长似乎比孩子更加忧心忡忡。比如我女儿就读的学校是一所比较有名的重点中学,因而家长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高中也能在这里继续读下去,以便将来考上一个重点大学什么的。当然作为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想法也是实足的完美,但是也“害”苦了这些孩子们哟。
记得在两年前,住校的女儿打来电话说起原来与她一起住在寝室的几位同学家长都在学校附近租了房,为的是每天能让自己的孩子能在“家”多学习几个小时,由于学校晚上到点就要熄灯,因而许多父母都为此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并亲力亲为、全力以赴地来给孩子做“生活保姆”,有些父母每天下班后急急忙忙地从几十公里以外的单位赶过来,第二天早上又匆匆去单位上班,目的就是为了照顾好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好”前程。有的家庭甚至于让外婆、奶奶等长期来“蹲点”。还有同学的家长把家中的电脑“脱网”,让电视“休眠”,将一些所谓的放“闲书”的柜子予以上锁封存,当孩子在温习功课时家长都不敢大声讲话,在家走路也是小心轻声,深怕会对自己的孩子带来影响……总之,都是为了孩子有一个“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