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起30年前的礼包与蛋糕

(2008-05-09 20:51:09)
标签:

杂谈

想起30年前的礼包与蛋糕 

 

想起30年前的礼包与蛋糕

 

想起30年前的礼包与蛋糕

 

在一张干净整洁且有报纸那般大小的粗厚草纸里裹上12斤红枣或黑枣、档次高一点的用荔枝干或桂圆干,上面加盖印有“南北鲜果,四时美食”的红纸以作装点,然后用线绳捆成一如虎头状的礼包,俗称“虎头包”;此外,随手拎上一只采用细软篾竹爿编成的小网篮,里面放上56个苹果,考究点的还要在上面放上一张简易版的画着苹果、香蕉、桔子等水果之单色图案的红纸,再按上同质材的盖,最后扎上绳子。提上这两样东西可用于走亲访友抑或探望病人时送礼的“行头”,这在30年前的1978年算得上是比较常见且体面的礼包了。

对于受礼之人,一般来说往往自己舍不得享用这些送来之物,倘若刚好也需送礼给别人时就会将这些礼包得以“流转”。于是乎,张家送李家,李家传王家,弄不好王家或许还会再转送给陈家……等到水果篮里的苹果、生梨、香蕉或桔子烂掉了、干巴了才会记起该是食用的时候了,并且对于苹果之类的水果,家里人也不会独个儿去享用的,遇上兄弟姊妹以及家中人口比较多的,弄不好还会在父母长辈的“倡议”下来个“孔融让梨”。

此外,30多年前的一只圆型大“奶油蛋糕”也是一样送礼佳品,尤其在春节期间或遇上亲人朋友生日什么的,手里拎上一只大蛋糕去“走人家”,当时也比较盛行。不过,昔日的那只“奶油蛋糕”且不可与现在的“新美心”、“元祖”等面包房精制出来的精美糕点同日而语。因为那个时候的“奶油蛋糕”,大多采用“麦淇林”(人造奶油)替代,口感更没有如今出产的西点鲜美可口,而且品种单一、数量有限,商场里出售的东西有的还需凭票供应呢。

那时,若能有“奶油蛋糕”可享用也不失为是一件美滋滋的事。说到当年的蛋糕,有一件发生在30年前的小事还是令我记忆犹新。1978年,我的太姥姥是年80岁,9月份是她的生日,记得家人为给她过生日,去宁波第一副食品商场买了一只直径 30厘米的“奶油蛋糕”。当我们这些小孩子们看到有介好的蛋糕进门不啻是一件令人高兴不已的事,更多是存有一份期待,因为在我们这些小孩心目中,要想吃到这样的美食已盼了很久。

然而,平时节俭惯了的大人们只允许我们每个小孩子吃一点点,说是让我们尝尝味道。当然,相对于平日里没什么上品零食可吃的孩子们,的确是不过瘾的。太姥姥将吃剩的蛋糕(实际是不舍得吃掉)放在一只带有盖子的饭复里并叫我舅舅挂在她屋子里的板壁上。这样一来,我们这些小孩子整天想着怎么样才能再吃到这还没吃完的“奶油蛋糕”,可是大人们却一直没给我们机会,我们也只好馋着嘴眼巴巴地等着、盼着。

几日后,当大人们发现在那蛋糕上面已长出绿色的霉点,那时感到有点心疼,于是只好将上层涂有“麦淇林”且已看得见霉变的部分用菜刀刮去并将底下的蛋糕放在煤炉上隔水去蒸煮,说是给蛋糕消消毒。当我们大家吃了经“消毒”的蛋糕后虽然感到有些遗憾,但它毕竟是我们想吃的东西呀,稀奇的是大家吃了还都没事。试想,如果昔日的那种蛋糕若放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肯定激不起如今“现代人”的食欲了,弄不好还要上医院去打针吃药呢。

对于现在这一代在幸福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也许已经很难体会到我这一代甚至于我的长辈小时候等待享用蛋糕的那一种期盼心情。在我这一代人的眼中,能吃上裱有五颜六色“奶油”的奶油蛋糕该是那个年代多么奢侈的一种享受呵。现在,当我的女儿对于这个所谓的“美食”时始终想不明白这样的蛋糕会藏有多大的诱惑。

以上这些点滴感受很像是重新摆在我眼前的记忆碎片,让已经流逝的时光倒转回来。大概在那个年代,这些东西就是一种惊喜,快乐也因此自然而然地充实了内心。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当时最爱的食物也会像古董一样成为令孩子们好奇的东西,可谁又能知晓它曾经带来的欢乐呢?

这个世界,每一天都在变化着,传统好像在一点点远去。我想无论是30年前的“虎头包”、老式水果蓝,还是“麦淇林”蛋糕,都只是一个时代留下的某一种特色,一种象征,一种符号,我相信不管时代怎样变化,这些出现过的吃食会留住我们对某个时段的渴望或回忆,就如同唐诗宋词永远留住了清风明月一般。

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但愿再过三十年我们的国家将更加美丽富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