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新农家新农人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特别报道

文/图 江舒
在堆龙德庆县马乡色兴村的109国道边,几个蓝白花色的帐篷和一个铁皮房散落在草地上。记者29日路过这里时,见到一位“波拉”正招呼着几位客人,“这难道不正是我们要找的新时代农民吗?”记者想,靠山吃山,靠着国道做服务业,如今的西藏新农民的观念正“与时俱进”,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波拉”:三亩青稞地
一家小茶馆
“波拉”桑杰次仁是马乡色兴村聂组人,今年57岁了,一家6口,3个小孩一个已长大成人,还有两个在上学。“家里有3亩地,主要种青稞,也种了一点点土豆,没有种小麦。”桑杰次仁穿着一件没有徽标的短袖军装,普通话虽然不流利,但比比划划间,记者能听懂。他说,他是因为种青稞收入不高,才想到在路边开这家帐篷茶馆的,“比种青稞赚钱些”。
茶馆只有桑杰次仁和老伴次仁仓决打理。周末,一些郊游的拉萨城里人在这里停车小憩,就会忙坏桑杰次仁老两口,“星期六和星期天人多,有些人是专门开车到我们这里玩。”桑杰次仁说,他现在觉得最遗憾的就是,茶馆没有一间厕所供客人们方便,客人们只好跑到很远的地方露天“唱山歌”。“要是我有钱了,就把厕所建起来。”桑杰次仁说。
村民:太阳灶烧水
液化气做饭
记者在与桑杰次仁攀谈时,正遇到来村里送液化气的张官生保。张官生保是青海人,两年前就开始给色兴村送液化气了。
“他们村液化气用得早,六七年前就有不少人开始用了,现在,聂组已经有60%以上的人家用液化气,一般一户人家两个月烧一罐液化气。”张官生保说,一罐液化气能烧两个月,是因为村里人烧水一般用的是太阳灶,也烧牛粪,但液化气已经取代牛粪占据了燃料的主导地位。
记者在与张官生保谈话间,桑杰次仁看到“省城来了记者”,打电话把色兴村村委会副主任明久叫了过来,说“让村里当官的好好给记者讲讲村里的变化”。
明久对记者的到来很是高兴,给记者拿了瓶矿泉水,就开始介绍起村里的情况。他说,聂组只是色兴村的一个村民小组,有80多户353人,有300多亩青稞地、300多亩草地、200多亩豌豆、100多亩土豆。“以农业为主,所以收入不算高,一些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增加现金收入。”明久说,他们村里也在考虑如何发展别的产业,增加村民的收入,“桑杰次仁开这种茶馆,给村里人带了个好头。”
记者手记
让记者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桑杰次仁和明久对记者的态度:以前村民们听到记者两个字,都不知道记者是干嘛的。如今,他们不仅知道记者能让他们“上电视”、“上报纸”,而且还有很强的宣传意识,桑杰次仁怕讲不好,还把“村里当官的”叫了过来,令人意外。
温馨提示
桑杰次仁的帐篷茶馆消费太低,以至于记者让他“卖贵点”。他这里的听装百威啤酒和红牛只卖6元,大瓶拉萨啤酒和听装青稞酒只卖5元。另外,还有自己做的牛肉饺子和牛肉面,大碗20元,小碗15元,肉量很足。周末要去品尝的朋友,可以拨打桑杰次仁电话13658905907预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