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日娜和她的女儿唱歌助兴。
魅力室韦镇
一鸡鸣两国
文/图 江舒
发自内蒙古
从海拉尔出发,沿海吉公路北行,穿林海、越大岭,一路看不尽的北国风光,将我们引到祖国版图的鸡冠之顶,与俄罗斯一河之隔的边陲小镇——室韦。
室韦镇不大,据说现居住着2000多人,其中华俄后裔占60%以上。小镇大部分路是砂石路,只有一两条街道是水泥路面,街两旁有邮电局、电影院、商店、电视转播台。小镇的建筑多是独立的“木刻楞”,白桦木圈成的院落,院前院后码着整齐的桦木柈子。
我们的车在一栋“木刻楞”前停下,一个满面红光一脸和善的中年妇女迎了出来。同行的向导王铁樵快乐地大叫“冬日娜”!于是,我们被冬日娜像迎接家人般安排住进了她的两层“木刻楞”楼房里。
趁着落日的余晖,沿街游走,小镇的房屋几乎全是木头建的,木制栅栏,种着花草,院子里有秋千,让我想到“喀秋莎”那首歌。街道两侧的路灯是俄罗斯式的,每个灯杆上有两幅照片,一副穿着传统俄罗斯服装的老照片,一副是现在的新照片,别有意境。
小镇北面,额尔古纳河静静流过,隔河相望是俄罗斯小镇奥洛奇,鸡犬之声相闻。站在小镇新修的广场上,可以欣赏对岸异国风光。额尔古纳河畔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清风习习,令人悦目清心。
晚餐的时间到了,是在冬日娜家吃地道的乡土菜。大面包、河鱼、蓝莓汁、西米丹,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可口美味。当然,席间少不了烈酒。
冬日娜确实是个豪爽的地道东北女人,豪饮几杯烈酒后,开始纵情歌唱。看不出这么一个小镇的家庭妇女,竟有着清亮高亢的歌喉。一曲唱罢又一曲,引得一路不沾酒的新疆都市报总编辑李琦也干了一杯烈酒下肚。
席间,我们得知这个有着俄罗斯妇女般丰满身材的女子其实是鄂伦春族人,18岁便嫁到室韦小镇的俄罗斯家庭,2005年室韦小镇入选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全国十大魅力名镇时,她还作为小镇的代表出席了中央电视台的晚会。
兴头上,冬日娜的女儿也加入了歌唱的队伍,在母女俩一唱一和的歌声中,众人不觉酒意已浓。
链接:
室韦镇虽小,但历史久远。史料记载,早在隋、唐时期,蒙古室韦部落就在这里过着游牧渔猎为主的游牧生活;清光绪34年(1908年),在室韦设吉拉林设治局,管理辖境行政事宜;民国9年(1920年)中华民国在这里设置室韦县。19世纪末,沙俄贵族、资本家拥进我国开矿、经商,俄国农民也越境放牧打草,并逐渐定居下来,我国山东、河南、河北“闯关东”的贫困农民也来这里采金、伐木、打猎,许多华俄青年男女结成夫妻,生男育女,逐渐形成了“华俄后裔”。
室韦镇的居民吃苦耐劳,乐观豪放。他们擅长种麦、放牧、狩猎和捕鱼,这里有一个国营农牧场,多数居民成为农牧场职工。他们自发地发展家庭经济,饲养奶牛、种植蔬菜。“列巴”、“野果酱”、“酸黄瓜”、“西米丹”是他们自制的风味小吃。每当劳动之余,他们喜欢聚在一起,手风琴和着森林潮,男女们跳起欢快的俄罗斯民间舞蹈。华俄后裔家庭有着传统的清洁卫生习惯,院落、居室整洁明亮,墙壁洁白光滑;他们喜欢洗蒸汽浴,几块石块放在锅里,燃烧后泼上水可产生蒸汽,然后用桦树条抽打身体。

木刻楞

室韦少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