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踏访西藏鸟岛——鸟与梦飞翔

(2007-06-30 09:09:03)
标签:

西藏

鸟岛

旅行

美图

踏访西藏鸟岛——鸟与梦飞翔

文/图 江舒 

    群鸟从头顶呼啸而过,皮肤感觉到翅膀煽起的气流夹杂着不绝于耳的鸣叫的微微振动,心里感受到一种异样的撞击。这就是西藏的鸟岛,位于羊卓雍错不易到达的一个湖心岛屿,是一个季候鸟生存、繁殖的天堂。
    今年5月,我踏访了这个有近万只鸟栖息的岛屿。

寻找梦中的天堂

    鸟与梦飞翔
    向鸟岛进发
    我们此行要去的鸟岛,主要栖息着长途迁徙中到这里繁殖的季候鸟。这些鸟儿要趁着羊卓雍错短暂的春夏完成交配、繁殖和抚养幼鸟的过程,然后在寒冷来临前的11月份飞到温暖而食物充足的地方过冬。
    沿着羊卓雍错湖岸前行,渐行渐远。绝少有外人到来的地方,湖面显现出富有层次的蓝绿色。“看,那是什么鸟?”“是赤麻鸭,这里的老百姓习惯叫它黄鸭,”“大家可以看到,这种鸟通体黄褐色,所以别称‘黄鸭’,雌雄两性基本相似,但雄鸭有黑色颈环,翅上覆羽白色,肩上有黑色飞羽。”同行的鸟类学专家赵怀东解释说。
    我们离鲜为世人所知的西藏的鸟岛越来越近了。
    一只鹰盘旋着飞过头顶,双翼伸展很快没入山岭间。“是鹰吗?”我很好奇:“这鹰和我们有时候看见的秃鹫是不是同一种类?”“不一样的。这叫红隼,吃小鸟的,”鸟类学专家赵怀东笑着说:“我们看见的秃鹫是属于腐食性鸟类。鹰和秃鹫外形有很大不同,很容易分辨。”
    渐入深处,鸟越来越多,有的湖岸浅谈常常停着一大群种类混杂的鸟儿,大家可以停下来在离鸟群不远的地方用高倍望远镜仔细观察。据赵怀东说,湖岸的浅滩沼泽地带,浮游生物多,食物充沛,故多成为鸟类的常栖之地。在清晨和傍晚鸟类活动频繁的时间尤其易见。
    接近鸟岛
    这样走走停停,一路上我们认识的鸟类越来越多。据鸟类学专家介绍,我们看到的鸟,如果根据其迁移或迁徙的居留习性的分类,可以分为留鸟、候鸟、和过路鸟等。
    留鸟是指终年留居于其栖息区以内的鸟,一般终年栖息于同一地域,西藏的留鸟一般有岩鸽、黑颈鹤、红隼和秃鹫等;候鸟指一年中随着季节的变化,定期的沿相对稳定的迁徙路线,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作远距离迁徙的鸟类。我们能看到的这些候鸟又有夏候鸟和冬候鸟,有的是从我国北方飞来,有的穿越了寒冷的喜玛拉雅雪山,从印度等地迁徙而来。看着这些可爱的小生灵,真的很难想像,它们是如何经历重重困难来到这里。西藏常见的候鸟种类大概有几十种。
    另外,除了常见的留鸟和候鸟,我们还可以在不同季节看见不同的过路鸟。过路鸟是候鸟迁徙时途中经过我们西藏,却不在此地区繁殖或越冬的鸟类。
    踏上观鸟
    船慢慢靠近了鸟岛,不绝于耳的鸟鸣响彻耳际。忽然,“呼啦”一声,仿佛一颗炸弹在鸟岛中心炸开,铺天盖地的鸟儿“呱嘎”惊叫着铺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没等我们回过神,四周湛蓝的水域已经铺散开一片片白色的鸟群。
    怕惊着鸟儿,大家只沿着岛沿浅滩缓缓走动,用望远镜观察。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斑头雁在岛屿上空反复盘旋哀鸣。5月正是斑头雁孵化的季节,岛上岩石间,荆棘丛里随处可见鹅蛋般大小的白色鸟卵,被惊离了窝的斑头雁爸爸妈妈不放心“宝宝”,紧张地注视我们的一举一动。
    与斑头雁的紧张形成对比的是悠哉悠哉的棕头鸥,棕头鸥成双成对地嬉戏在水面和岛上,现在正是棕头鸥的求偶季节,相互或啄啄羽毛,或亲昵双飞,娇憨可爱。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春秋季之间,约有上万只候鸟迁徙到鸟岛孵化产卵,待秋季幼鸟羽翼丰满后又开始新一轮的迁徙。这些候鸟平均寿命可达十几二十年,不过当中也有很多因自然因素或疾病而不能完成迁徙。
    考虑鸟儿离巢时间太久会影响孵化,我们登岛不久就离开了。


观鸟注意事项:
    1、避免高声喧哗,动作要轻
    2、衣装尽量朴素,因为鲜艳的色彩对于鸟来说属于警戒色
    3、如果是观察鸟蛋,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避免影响孵化
    4、不要触摸鸟蛋,很多鸟会因此不再孵化

 

踏访西藏鸟岛——鸟与梦飞翔

踏访西藏鸟岛——鸟与梦飞翔踏访西藏鸟岛——鸟与梦飞翔踏访西藏鸟岛——鸟与梦飞翔踏访西藏鸟岛——鸟与梦飞翔踏访西藏鸟岛——鸟与梦飞翔踏访西藏鸟岛——鸟与梦飞翔踏访西藏鸟岛——鸟与梦飞翔踏访西藏鸟岛——鸟与梦飞翔踏访西藏鸟岛——鸟与梦飞翔踏访西藏鸟岛——鸟与梦飞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