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熊亮
熊亮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253
  • 关注人气:1,1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灶王爷

(2008-01-30 08:58:33)
标签:

绘本

分类: 原创童书
灶王爷
文:熊亮
绘画:熊亮  马玉 
 
心中的眼睛 
                           霍玉英(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  副教授) 
    翻开《灶王爷》,你第一眼就看到灶王爷用那一双大大的眼睛盯着你。再翻页,连续五幅小图,还是那一双大眼睛,眼珠儿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看得你好仔细,彷佛要穿透你,把那纤细如尘的心底事一览无遗。 



灶王爷为甚么要睁着两个大眼睛看着我们? 



    人因为贪婪、好强争胜、缺乏关爱、爱诿过于他人,于是妄念丛生。《灶王爷》里的一家子都曾有过一时妄念。「我」会因为贪嘴,想在灶上可口的饭菜,拣一块放进嘴里;相处几十年的爷爷会跟奶奶吵架,互说不是;奶奶会因为小心眼,数落邻里长短;「我」怕承担责任,想以谎话瞒骗他人;「我」做错事,爷爷会动气动手……可幸,「灶王爷」总会睁着两个大眼睛看顾世人,让他们在澄明如镜的大眼睛里,把自己看得清清楚楚。 



    不过,只把灶王爷那一双大眼睛视为对人间的监察,那似乎漠视了人类纯朴的本源。试把灶王爷那一双大眼睛理解为我们心中的「眼睛」,人类早存的仁心与善念,也许更得作者的心意所在。因为心中早种善的种子,胸中溢满关爱,当我们在行为上有所失当的时候,善的种子就来提醒:当心啊!当我们眼里只见他人过失的时候,关爱又来提醒:当心啊! 



    行善积德不因为他人的监管,而是纯然发自内心的良知与仁爱。这样,灶王爷的那一双大眼睛就来得更有意义。因此,灶王爷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种种的时候,他总点头称是,咀里只懂说:「好――好――」当然,这不是因为糖瓜粘满张嘴,不得不为人间雕饰溢美。只是,灶王爷最终看到的是一家子和乐融融地围坐桌子吃饭,那团圆、那温馨的氛围足教灶王爷心头与嘴里甜蜜蜜,他得如实汇报:「好――好――」。 



    出门远去天庭的灶王爷,我们会想念他,因为我们永远怀想善念与仁心,不容一刻怠慢。那出门远行的灶王爷呢?他同样想念我们,因为善念与仁心也将永久地在我们心中居停。 



    灶王爷有一双澄明的眼睛,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也有一双澄明的「眼睛」。 



    近年,不少国内学者以图画书为媒介,大力推动阅读,让孩子在愉悦的亲子阅读中,成长而为一个独立的读者。然而,在取法西方的同时,我们也许要回溯本土根源。传统文化并不单指「过去」,它从「过去」一步一步朝向「现在」而来,并与「将来」接轨,它并不陈旧,也不会老去。《灶王爷》的作者取材于传统,以民间信仰为题材,展示我们独有的文化。《灶王爷》呈现的不单纯是「过去」,它要向世界宣示,我们的祖先有着这样美丽的崇善精神。灶神爷爷那一双大眼睛与一幅明察秋毫的样子,其实是我们内心深根的仁厚与良知,它恒常地提醒我们,无论在甚么时候都应自我完善。活在「现在」的我们,如何继承传统,并把这一切让「将来」的孩子都一一读懂?作者用图像与文字承担了重责,以蕴含民间传统气息的《灶王爷》,寄寓了人类恒常的感情。
 

    你看,大眼睛的灶王爷

            儿童文学作家  萧萍

 

让我想想看,有多久我没有听到过灶王爷呢。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还在老地方吗?他的胡子还是那么长吗?他瞪的眼睛还是那么大吗?所以,看到这本图画书,我觉得非常亲切。这亲切还在于这画面中扑面而来的熟悉,彩色的木刻,线条很拙也很柔和,显出东方的委婉,颜色笨笨的,却透着中国式的民间喜性,透着一股子洒脱的诚实、一种机灵与厚道。

是啊,那个大眼睛的王爷一直都在。只要你还是个中国人。那个看着我们的神仙爷爷就在,虽然他的画像不一定贴在灶台上方,尽管这个时代变了,观念变了,我们厨房的样式也变了,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你还有一个中国胃,还吃着米饭,还生火炒菜,你的厨房里就有中国的菜香,就有灶的那股子烟火气息,那气息里就该有腊月里飘的腊香和对灶王爷的敬畏——其实,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过灶王爷的,即使你不觉得,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也应该有这个可亲可敬的神仙爷爷。

所以,这是我格外看重这本图画书的理由——因为这故事里有朴素的中国式的“信”。而这种信又被简约拙朴的画面和色彩描绘出来。这种信是久违的,是本该根深蒂固的,它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信仰,是那么朴实和亲切,土土的透着憨厚,也透着中庸的哲学。我一直都不觉得中庸是个贬义词,那其实是属于中国人的内心智慧,是一种笃定的判断,一种柔和的对他人和自己的退守与呵护,真正的还有几分中国式的淘气和狡黠在其中呢。

不信你来看这个灶王爷啊。你看这本书一开始就描绘的他那对童真无辜的大眼睛,与其说他要作为一个清官来判定尘世里难断的家务事,不如说是一个淘气的大人在想着怎么开始玩下一个游戏。这是画面传达给我们的,它举重若轻得让灶王爷有了一个可亲可触的灵魂,他立刻成为了我们身边的,心无芥蒂的,拥有很多鬼点子的那类人中的一个。

不过灶王爷的聪明可不放在表面上。他的内心有判断。是非对错他都是雪亮的。所以在爷爷奶奶争吵的时候,在我打碎花瓶的时候,都能感受到灶王爷的大眼睛。虽然那不是欧洲式的上帝的俯视和洞察,也不是知识分子的内心的法则和头上的星空,而是民间的,淳朴的,中国的——但这个世界朴素的道理大体相当——大眼睛的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灶王爷,有着和事佬式的东方幽默和宽容:半推半就、装聋卖傻,大事化小。

这也是我们民间艺术中最精彩与宝贵的,老百姓创造了中国的神仙,却又能保持一种礼貌善意的嘲讽与宽容。于是这民间可爱的智慧全都体现在这灶糖中了:一年到头了,灶王爷该去玉帝那里汇报工作了,而他却因为吃了糖粘住了牙齿只能说“好好好”,你看,中庸得多么可爱,这个神仙老头简直就像是我们身边的老爷爷,假装听不见别人说的坏话,笑眯眯地看着你长大。这是多么轻松幽默的中国智慧,含蓄而俏皮,充满了真切的生活气息!

如果说整本书因为这个“灶王爷”这个典故而充满了地道的中国味道,那么在讲述上的娓娓道来与画面的流畅结合,形成了一种典型的东方式叙述的头尾,这是一种很有智慧和耐心的顺序,也是一种道理和来历,而在这样的顺序和来历之中,我们能慢慢领会一种叫谦卑和敬畏的情怀。在这个时代,我们多么需要教会我们的孩子学会敬畏,学会如这些画和笔触那样自然的天真,笨拙,朴素,舒缓,还有宽容,只有当一个孩子能感同身受,尊重世间生灵万物的时候,他的心才会变得真正的柔软、美丽和宽阔起来。

而这本书中那个穿红衣服扎小辫子的小女孩,更让我情不自禁想起自己的童年——在很久以前长江边青石板的巷子,在传说中灶王爷的大厨房里,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大人们都忙碌,穿梭在他们中间的我穿红衣扎小辫,记得那甜甜的灶糖,以及那上面的一层雪白的糯米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兔儿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