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李庄或看或听,感受到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林徽因抗战时期在这里生活科研的艰辛。对李庄来说,梁思成是一位真正懂得它的人。正是在这里的六年间,梁思成用英文写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在书中,他将“旋螺殿、百鹤窗、九龙碑、奎星阁”并称为古镇
“四绝”。
旋螺殿之所以受到建筑大师们的赞誉,是因为此殿造型优美,结构巧妙,风格独特。除山西应县木塔外,别无它寻。这位建筑大师还把这民间工匠巧手创造中的力学原理,借鉴、传承和创造性地运用到1945年他参加联合国会议大厦顶部的设计中。
旋螺殿坐落于古镇李庄南面2.5公里处。驱车到达这里时,没进古镇就直奔旋螺殿。下了公路,沿着稻田间的小路走几十米就到了低矮的红墙小院的门口,旋螺殿就坐落这个小院里。
通过殿内石刻:“万历丙申岁,修建文昌宫。刻石留仙记,世代得兴隆。桂峰题”。获知旋螺殿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殿内横梁上的已经字迹模糊。它最初名叫文昌宫,供奉文昌帝君,也就是中国神话中的 “文曲星”。
虽然说旋螺殿是坐落在“石牛山”,但与其说是山,倒不如说是一块仅高出周围几米横亘于三条正冲稻田之间的土丘。
这座四百多年前建造的旋螺殿,为什么会修建于距李庄镇2.5公里外的“石牛山”上,而且建造得如此精美,李庄又留给了后人一个未解之谜。
旋螺殿呈八角形,通高二十多米,进深,面阔均为8米。殿外为三重檐,殿内实际二层。顶覆青色筒瓦,塑八条垂脊,垂脊上各置垂兽和走兽。
旋螺殿梁架采用的是抬梁支柱法。即殿的下檐八角转角处,各竖一根石质檐柱,又在殿内按正方形四个角的位置竖四根井柱,贯至中檐,井口柱的四方穿抬梁上、下两层,构成四方形“灯笼架”,组成梁架主要骨干,承受上、中、下三层屋面的重量,这种做法比清代建筑常用的层层爬梁垒砌而上者精简得多。
屋面坡度平缓,宝顶及八个翼角(俗称鳌角)的起翅均不甚高,比例匀称,线条柔和,端庄雄伟又不失秀丽之感。
南面二檐柱间开门,其余七面均以砖砌1.5米的槛墙,上为隔扇窗。

旋螺殿一面依着几十米高的山丘,三面被稻田竹林环绕,环境幽静。



三重檐,檐上长着些荒草。

斗拱是我国传统建筑特有的榫卯交错结构而成的的承重构件,位于柱子顶部、额枋和屋顶之间的立柱与梁架的结合处。两边柱子柱头上的斗拱称为柱头科斗拱。其中柱间的那个斗拱称为补间辅作,是平身科斗拱。
这些斗拱构造精巧,美观,如盆景,似花篮。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的运用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同时,又会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


殿平面呈八方形,面阔、进深均为8米。
殿内结构与一般庙宇不同,用四井口柱直贯二层,井口柱间施抬梁、穿枋、角梁连接,形成梁架骨干。
第一层抬梁承接殿内楞木楼板,东西两梁下附梁枋,8根采步梁上立中层檐柱8根,上承掾枋,下附檐掾;檐枋上为中檐斗拱。
第二层抬梁承接顶层檐柱8根,檐柱平板枋上置拱。旋螺殿的上、中、下三层檐下均有斗拱,分别承受屋面重量。
坐斗外侧为外檐斗拱,内侧构成网目状的藻井,殿的斗拱大致相同,层层而上,内承梁架,外挑檐枋。

进得殿中,最精彩的是中央顶部藻井,八面均用密布的斗拱挑承。其左侧用如意斗拱,右侧斜翅和斗拱后尾向上重叠呈网目状,并向右旋转,形如旋螺,故殿有此名。旋螺殿其内部结构之精工,运用力学之巧妙,同时期的建筑与之相同者甚少。有人说该殿是因其藻井状如旋螺而得名,也有的说是因为石牛山似如旋螺而得名。旋螺殿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暗红色的墙面上,镶有花窗格。



旋螺殿的基石与殿基及围墙。



附近的村民带着孩子到这里遛弯。旋螺殿的门槛较高。

离开旋螺殿,便直奔位于李庄古镇西面一公里的上坝村《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那里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抗战时期(1940-1946)旧居。
关于李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