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娜羌寨地处安县和北川的交界处,隶属北川擂鼓镇,是从绵阳进入老北川的第一个村庄,被誉为“北川第一村”。据说,这里原名为猫儿石村,大多数村民是羌族人,地震前主要靠务农为生,但人均不足四分地,且土地贫瘠,产量不高。在5•12特大地震中,这个羌寨也遭受了巨大损失,71户人家中的69户房屋全部倒塌,26人失去了生命。
从绵阳出发,沿辽宁大道,经过新选址建设的新北川,那天上午阳光灿烂,新北川新城区很令人震撼,城区的住宅、街道及各种市政设施,就象有的人说的那样,起码一下跨越了半个世纪。遗憾的是,为了赶时间,没有中途停车拍摄。只是傍晚返回时在北川新县城的巴拿恰、禹王广场看了看。
从老北川返回时,在吉娜羌寨逗留了一会儿,拍了这组照片。这里的地势是两山夹一沟,羌寨就座落在“苏保河”边的山坡上。很遗憾的是,没有拍一张寨子的全景图。

羌寨的地标:碉楼。碉楼是最具特色的羌族建筑,用就地取材的石片等修筑而成。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或寨子周围的高地。史上是用于抵御敌人的。这座立于村口的四角碉楼,估计有30米的高度。





羌寨的中央,是吉娜广场。这里是举办篝火晚会跳锅庄的地方。广场中央是篝火坑。广场边上则是祭祀台。

小木屋是销售旅游纪念品的摊位,初冬季节,过往的游客较少,摊位的门面也没全开,部分摊主在手工编织一些民族饰品。








寨子里摊子上的腊肉等,看样子都象是批发过来的制成品。



这个寨子是在政府帮助下灾后重建起来的,村民们围绕着弘扬羌族文化这个主题,搞旅游,搞羌绣,开农家乐,开餐馆,开旅社等,利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灾后的生产自救。
寨子里的房屋都是震后统筹统建的,房子的风格都很相似。一座座羌式小楼,外墙青白石镶嵌,屋顶檐角兀立镇宅之物白石,门窗是暗红色,看上去很协调美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