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里古镇的韩家老院,是在四川众多的古镇中少见的清代大家私宅。
在上里古镇,韩家祖上留下的院落群在镇内外有两处。由于在上里古镇逗留的时间太短(两个多小时),只匆匆地在镇内的韩家老院看了看。
这座私宅自然环境独特。由几个四合大院组成的环状建筑群落背靠月牙形的像笔架一样的小山丘。白马河和黄茅溪在建筑群前流过。隔河相望,开阔的田园之间有不规则18座小山。其风水格局在四川古镇中也属于别具一格的。
原以为韩家先人是四川原住人口,偶然中获悉,是在清代初年从陕西关中地区移民到四川上里这块风水宝地的。于是,便想到了史称的“湖广填四川”。
明末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境内战乱频发,灾荒瘟疫不断,人口锐减,史册上,有说50多万,有说几万。
清康熙初年,新上任的四川地方官便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后来,朝廷下了《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对移民填川的,给与了许多优惠政策。
韩氏四世祖--韩廉,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带领子孙从原籍陕西泾阳县花池头余家村,入川定居上里的。
开始,是贩卖陕西土布。因为雅安是四川与西藏贸易的进出口,韩家土布生意越做越大,财富越积越多积累,又在自贡买下七口盐井,同时向内地贩运木材,成为当地的巨商富贾。有了钱财的支持,便有了读书做官和习武保镖之后人。

2
韩家老院的院门上挂着清代朝廷赐给名门大户的火焰镶边的金匾“卫守府”。清代,卫守府是一种五品官员,但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荣誉空衔。
3
韩家子孙兴旺,富甲一方。清乾隆末期至道光四年,历时十年,耗银200万两,首建了这座韩家老院。
4
老院采取穿斗式木结构青瓦屋面组成,呈三纵三横布局四合天井古建筑群。
时间不多,只走了其中几个院落。
5

6
正对院落大门的正屋门楣上悬挂着“踩草梭镖”的匾额。
把匾额的照片放大后,辨识出左右两排字迹,右边是:赐进士出身 翰林院庶吉士 知雅州府府台 为 左边是:癸已科廷试()选卫守府韩年兄印守文立
从陕西迁居过来经商的祖辈来到上里后的第二代,就出了几个很有出息的人。其中这位被誉为“踩草梭镖”的,曾经做过皇帝身边的带刀侍卫等。其轻工武艺比“草上飞”还厉害,能在飞行中投标枪。

7

8
正屋供奉着韩家祖先像。据说,每年的清明节韩氏后人会汇聚在这里举行祭祖仪式,仪式上由韩家德高望众的传人宣读韩家家规、家训。
9

10
在“踩草梭镖”隔壁的那个院子,则出了位“武魁”,曾经官至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是从一品的官。
门楣匾额“武魁”二字,苍劲有力。匾额两边的字迹很难辨别。
清代武魁匾额已经非常稀少罕见,真正的精品更少。那么,这块匾额如果不是赝品的话,就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11
另一边的屋内正中挂着“介景福”的匾额。
据查“介景福”出自《诗经》中的《雅﹒早麓》中第四章:“清酒既载,马辛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就是摆酒、备牛、祭祖、求福。“介”:求。“景”:大。赞美君王祭神得福。
12
韩家老院中值得一看的,还有木雕,窗棂、门扇、梁柱,几乎无处不雕,人物,戏文,故事,花鸟,雕工精细,古朴厚重,趣味盎然。
13
14
15
16
接近地表处采用石墩做柱基,石板铺地和嵌镶地角坊,有较高的抗震和防潮性能。从这些雕琢精美的石质柱础,仍能辨出当年的荣华。
到得民国初年,韩氏家族诺大一份家业就繁华落尽。据说,韩家在自贡的盐井被人讹了去,后来,设在雅安的茶庄、商号又连年亏损。
17
院内门窗、桌台、墙壁隔板、栏板、檐枋、裙板、檐帘等处,几乎都是雕刻精品。
其中,有镂空雕、木雕镶嵌。特别是人物大到10余厘米,小至几厘米,维妙维肖。内容涉及耕耘、垂钓、锂鱼跳龙门、陈州放粮等,为保存较完好的木雕建筑珍品。该老院已于1985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8

19
20
21
老院旁几个临街的门面。
22

23
24
韩家老院占地面积很大,穿行在古镇,从一个石砌的下沉石板小路,又走进一处韩家老宅。

25

26
这座老宅的正房前门窗都是很精美的镂空雕。现在,院内居住着韩家的后代。

27

28

29
上图的门框下,能清晰的看出制作考究精美的镶嵌木雕的痕迹。

30

31
这是一个独立的院落。院子前的空地种植了各种蔬菜。

32
园内用整块石料凿成的用于蓄水的水缸。

33
园内种植的山茶花

34
房前小木屋上写着“韩家老井”。走近后看,是引山泉的蓄水井。

3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