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雾气散尽后的古镇一角)
上里,位于四川省雅安市以北约27公里,是个山水环抱的古老场镇。
大约到了清代的时候,人口在这里逐渐增加而形成了街市。
往前推,这里还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要冲和驿站。古时,从临邛(现在的邛崃平乐一带)可以沿着山谷河道经过这里,再沿着陇西河,穿越碧峰峡谷到达雅安。据说,古代朝廷的茶马司也在这里设置关卡。
再往前推,也许,这里就曾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过“蜀身毒道”的一段古道吧。
在古汉语中“身”字有一种读法为“烟”的近似音,“身毒”和“印度”的读音相近,“身毒”也是中文对印度的古称。
在从古长安出发的“丝绸之路”出现之前,古蜀就存在着几条通向现在越南、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到印度(身毒)的通道,即司马迁所说的“蜀身毒道”。这条通道,被现代史学家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也是后来茶马古道的前身。它的起点在成都邛崃附近(已经出土了一段秦代的古驿道遗址),从地理位置看,上里古镇一带应该是这条古通道上的一个驿站,或第一个驿站。
现在,从雅安出发去上里古镇,要通过高耸的碧峰峡,也只能沿陇西河谷顺流而上,之后,经过下里、中里才能到达上里。在另一个方向,还可以从邛崃的平乐古镇出发,过天台山直达上里古镇,其直线距离只有28.8公里。
上里这个地方过去叫罗绳,据说,清朝时每隔十里地要建一个场镇。在这里,就依山势的高下,沿陇西河逐次设置了上里、中里和下里三个镇。上里,这是个使人产生想像的地名。在古代,踏上茶马古道,从这里开始记里,真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
到达上里古镇,已是10点40分,但雾还未散尽。在白马河与黄茅溪汇入陇西河的山水之间的上里古镇,好像一首空灵的朦胧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2
古镇有河水溪流环绕,便多了一份灵动。
乍一看很有江南水乡的感觉。当地也提出要把上里打造成“川西周庄”,其实,这大可不必。每个古镇都有它独特的地方。如果说周庄是小家碧玉的婉约,那么上里则是粗犷的端庄和乡野的厚重。上里古镇也不同于北方古镇,它不像有北方那些有城墙包围的古镇,透着苍茫和大气,但却显得悠然自得,随遇而安。

3
晨雾中,湿漉漉的石板桥在澄澈的溪水中顾影自照,石桥默默无语地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从桥上走过,当地人都说不清这桥是何时搭建起来的。

4

5
河边石阶梯上搭建着风雨亭,方便过往人们在这里歇脚或洗涤。

6
溪流的一边是公路,溪流的另一边是古镇。

7
古桥建于乾隆14年,为三卷拱桥。一头搭在公路边上,一头伸进古镇的场口,是进出古镇的必经之路,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桥上、桥下皆可通行,现在,被当地人称为“清代立交桥”。河的两岸都是石条砌的高高的护堤,两岸河堤中部有一条既是堤又是路的石板小道。

8

9

10
桥边上的龙头不知何时雕琢的。一般古桥的龙头都朝向迎水面,而这尊石雕龙头却朝向河的对岸。

11

12
桥的迎水面和古镇河堤石墙上刻有红军标语。红军长征途中,徐向前所部曾经在这里驻扎过几个月。当时,以“认真”、“德诚”、“紫光”、“崇安”等政治部的名义,在中里、上里等地的石碑、石坊、石壁、石柱、石桥、石坎上面书刻了许多宣传标语和口号。据说,后来国民党的部队来了后,当地百姓为保护那些标语,就用石灰和糯米把字封起来,才把这些标语给保留了下来。
但这组照片中,这些石刻标语,是否是按照拓片后刻的还是原有的石刻?。

13

14

15

16

17

18

19
清澈小溪绕镇而流,溪流边石梯下,有位当地村妇在洗着衣服。古镇显得朴实而又随意自然,时光就像溪水一样缓缓地流淌着。
20
雾气很快散尽,远山也清晰可见。沿着溪流边的石台阶路,走进古镇。

2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