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去年冬季连续去了几个川黔古镇,已经有了些审美疲劳了。但到了丙安后,却有了另样的感觉,在领略古镇独特的风貌和神韵的同时,更像是在翻阅一段尘封的岁月。以至于回来后的这段时间,还在不断地查阅相关的史料或与单位研究军史的专家就此聊起一些感兴趣的问题。
在丙安赤水河边的公路下车后,并没有马上进入古镇,而是被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吸引。
丙安位于赤水河与丙安河的交汇处,自古为川黔驿道和川盐入黔水陆盐道上的著名盐埠商市和军事关隘。古镇三面临水,地理环境十分险要,既能踞守陆路驿道,又能扼控赤水河道。
丙安古称炳滩场,因位于赤水河中游川黔闻名的大险滩丙滩而得名。
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朝廷就在赤水中游设立了包括丙安、复兴等五个屯兵兵站。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朝廷设丙安为怀仁河西第一甲。
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丙安镇。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丙安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兵戈扰攘。宋代袁世明领兵平定蛮夷;明朝万历年间的三次“平播之役”;1862年,太平军石达开余部企图占领丙安古城堡为据点,即遭清兵截杀而全军覆没;民国时期军阀争斗加上土匪的猖獗。这就不难理解丙安古镇为什么要建成这样一种古城堡的样式了。

2

3
虽说丙安距离赤水市只有不到20公里的距离,但在十年前,这里还不通公路。
现在,赤水到习水公路从古镇的河对岸通过。
赤水地区,冬日多雨,趁着一个难得的大晴天,驱车沿着赤水河边这条公路,向丙安古镇赶去。一路是清新自然的黔北山乡景色。

4
公路旁这些具有川黔民居特色的房屋是丙安新镇,与古镇隔河相望。在公路上就能拍到古镇的画面。

5

6

7
隔河远眺,古镇临赤水河的峭壁悬岩上,鳞次栉比凌空兀立着的都是吊脚风格房屋。仔细观看,虽然形貌相同,但建造结构却迥然有异。有挑承式的悬空楼;有不砌墙壁、不作它用的虚脚楼;有形似悬空楼、虚脚楼而仅以木柱或石柱砖柱托起整幢楼房无底楼。这些吊脚楼看上去芨芨可危,但后来到镇里打听才知道,这里的吊脚楼都安稳如初,还没有出现过垮塌的。

8

9

10
公路旁立着《丙安红军渡口》的纪念碑,碑上刻着“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五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红二师北渡赤水河。至此揭开了‘四渡赤水’战役序幕”。
遵义会议后,在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兵分三路,以红一军团为右纵队(军团长林彪,当年28岁),向赤水县城推进,计划从宜宾和泸州之间渡过长江与四方面军会师。
25日,红二师在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的率领下攻占丙滩。
26日搭浮桥过赤水河,进抵复兴场(现在的复兴镇)。由于敌情不明,未发动进攻。26日晚,红一军团团部进驻丙安宿营。
27日,红二师向复兴场(现在的复兴镇)发起进攻,与川军激烈战斗。由于地形不利,红军伤亡较大,随即撤出复兴场。入夜后,奉命退回丙安宿营。
28日晨,红一军团二师成建制离开丙安,原路返回元厚集结。林彪率军团直属部队离开丙安。
1935年1月28日,军委为此召开紧急会议,被迫取消了原打算经赤水从泸州至宜宾间北渡长江与四方面军会师的计划。中央红军于29日晨从土城渡过赤水河,完成了“一渡赤水”的军事行动。开始实施转战川南古蔺的战略方针。

11

12

13
车辆是进不到古镇的,外运的东西只能靠人背肩挑搬运过桥。

14
吊桥横跨赤水河,虽然走在桥上感觉晃晃悠悠的,但站在桥身中段,可以远眺整个丙安古镇以及古镇周围的巍峨群山,也是看风景拍风景的最佳位置。
15

16

17
通过索桥后,回望丙安新镇。后来,听镇里的老人说,当年,红二师的一部分队伍,就是在瀑布下的河段用竹子搭建浮桥北渡赤水河,沿北岸直逼赤水的。红二师的大部沿南岸向赤水插去。

18

19

20
铁索桥全长126米,是赤水河最长的桥。飞架在丙滩河谷之间,气势蔚为壮观。
进入古镇前,朝赤水河下游方向,拍了几张索桥的照片。然后,沿着河滩边的石板路进入古镇。

21
在通往古镇石门的崖上的石板路旁的石壁上,生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大黄桷树,掩映着石壁上开拓出的古老街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