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续整理在云南旅游时拍摄的照片。
到了昆明后的第二天上午,从翠湖公园出来后,就直奔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圆通寺。
圆通寺是我国最早的观音寺。据说,要比浙江的普陀山的观音寺庙早100多年。后来,寺庙毁坏。到元朝大德五年,也就是1301年,又在这个地方重新修建了寺庙
走进圆通寺山门,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就是上面这张“圆通胜境”牌坊。这座牌坊是吴三桂在清朝康熙七年,也就是1668年命人修建的。
圆通寺与其它佛寺在布局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进山门后不是上坡,而是要沿着中轴线一直下坡,大雄宝殿(这里叫“圆通宝殿”)地处寺院的最低点,这个特点在“圆通胜境”牌坊处就看的很清楚了。
牌坊下部的石刻。狮虎在高山深涧,或奔或卧,栩栩如生。
从牌坊走进去,就是圆通寺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有着驱邪显正的含义。这与佛教其他寺庙是一样的,大殿正面供奉着慈眉善目的大肚弥勒佛。殿内两侧塑有威严峙立的四大天王。弥勒佛后面的是韦驮,手持金刚柞(没拍)。他们都是佛教中的护法神。

手持不同法器的四大天王。



走出天王殿,有一座石桥通向八角亭。这八角亭象征着“八正道”,也就是八种通向极乐世界的途径。亭内供奉着法力无边的24臂观音,也称千手观。

八角亭另一侧的观音塑像。

八角亭的南北两边各有一座三孔汉白玉桥和两岸相连,水池周围又有回廊环绕,像这样将江南园林建筑风格运用在庄严、肃穆的佛寺中,形成别具一格的水苑佛寺,在全国都是少见的,这也是圆通寺的特点。
寺院以圆通宝殿(大雄宝殿)为中心,圆通宝殿也是寺庙的最低点。宝殿前有一池,两侧设抄手回廊绕池接通对厅,形成水榭式神殿和池塘院落的独特风格。


圆通宝殿是中心正殿,面阔7间,重檐歇山式建筑。其琉瓦飞甍,梁柱粗壮,斗拱华丽,彩绘绚烂,气势宏阔。
一般佛寺的大殿都叫“大雄宝殿”,大雄”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意思是法力无边,一切无畏,殿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而圆通寺原来是供奉观音菩萨的,所以大殿就叫“圆通宝殿”。但现在大殿里供奉的却是释迦牟尼佛。这是因为清朝同治年间,大殿内的主尊观音像毁坏,到光绪年间重修时,不知什么原因却被塑成了释迦牟尼佛像,因此大殿名称与殿内供奉的佛像就相矛盾啦。


殿内双柱上盘绕着明代塑造的青黄二龙。龙头伸向佛祖,仿佛在聆听讲经布道。二龙塑工精湛,生动传神。相传为四川泥塑大师南纳福的杰作。


圆通寺与其他佛教寺庙不同的特点,就是大乘佛教(又称北传佛教,乘是车、船的意思)、小乘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藏传佛教(也就是喇嘛教)三大教派同处一个寺庙,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因此,到这里
就可对三大教派不同的宗教风格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由于要赶往别处,就没有到寺院东边的喇嘛教的供奉殿。

圆通寺内的小乘佛教的佛殿。

铜佛殿建于1985年,是专门为了迎奉泰王国佛教协会赠送的释迎牟尼铜像而修建的,也是我国内地目前独一无二的一座上座部佛教佛殿——铜佛殿。这尊铜佛像高3.13米,重4.7吨,体态清瘦,表现了佛祖清修的艰辛。殿前匾额上的“铜佛殿”三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

殿内铜制的释迦牟尼坐像与圆通宝殿的释迦牟尼塑像,形态各异,显示了佛教两大部派间的差异。


寺庙后面是林木苍翠的螺峰山,山南绝壁峭拔,宛如天然画屏,据说,在朝霞夕阳的辉映下,极其壮丽,所以,石壁称为“纳霞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