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春三月,桃花吐妍。
在拍摄桃花时,特别挑选了树干粗壮的桃树,试图不仅表现其花,还要表现其枝干。民间就有桃木压伏邪气之说。
《淮南子·诠言》中有桃木治鬼的传说。《左传》也记载有用桃木做的弓和棘制的箭进行除灾的仪式。汉代,就有刻桃印挂于户懋,称为桃印。宋代有刻神荼、郁垒二神像或只写大名于两块门板之上,称“桃符”或叫“门神”。古书《礼记·月令》上,就有记载:仲夏,疫病流行,阴阳争,死生分,为了驱邪、避害,老百姓将艾蒿或桃枝悬挂于门前。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桃花,在绚丽缤纷的春花中光彩夺目,桃花诗,在诗坛也是独树一帜。
仅摘录几首唐诗中的咏桃诗。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桃花流水比喻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抒发诗人醉心山林的隐逸情怀。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访戴天山道土不遇》)讴歌了朋友放浪山林,去留无踪的隐逸风采。
王维的“桃红复含宿雨”,“花落家童未扫”(《田园乐》其六),充满禅意。
张旭的“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表达诗人心仪虚无飘渺,神往世外桃源的审美情趣。
唐诗中,桃花被赋予了多姿多彩的感情内涵。
杜甫的“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抒发诗人老迈多病,漂泊天涯的悲苦之情。
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而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流露出桃花依旧,人面杳然的惆怅。
戴叔伦的“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兰溪棹歌》)写出了兰溪山水之美,抒发了渔家欢快之情。
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写在深山古寺之中发现了意想不到的一片桃花!桃唤起了诗人美丽的幻想。
等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