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续整理旅游桂林的图片。)乘竹筏漂流漓江回到兴坪后已经是下午1点左右,在兴坪漓江边上一家台湾人开的饭店用饭。原来准备在兴坪住上两天,或许能遇上朝霞晚霞,兴坪是出好照片的地方。但是,听饭店老板讲,当时那个季节(深秋)几乎不可能遇见朝霞晚霞。这样就准备乘晚上的末班车返回阳朔。
记得在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我国的时候,曾经到过兴坪附近漓江边的一个小渔村,使这个小渔村成为了当时世界媒体报导的焦点,名扬天下。
听当地老乡说,从兴坪古镇到渔村,翻山过去也就个把小时的山路。算了一下时间,晚上6点赶回兴坪乘回阳朔的末班车没什么问题。于是,临时决定就按照老乡指的方向翻山去渔村看看。

从老乡指的那条路看,有水泥路直通山下,看样子还比较好走。
道路从山下一个村庄穿过,农舍都很简陋,房前屋后种植着釉子、橘子,还有小片菜地。

山路上铺着石头,路越来越窄,越来越不好走。一路没有遇见过往的行人。

老乡告诉说,沿着上山的路直走就能到渔村。可是,当走到山顶的一个谷地时,上山的路却分出了朝左、朝右和直接下到谷地底部的三条路。
到底哪条路是通往渔村?这时已经快4点钟了,如果走错路,天色已晚,是很麻烦的。于是,就先试探着从中间的路往前走了一段,结果,走进了一片柿子树林就没路了,估计这条路是老乡到柿子林干活踏出来的,就原路返回上山。
又试探着往左走了一段,发现路上石头越来越少,后来只有在草丛中踩踏出来尺把宽的泥印路。当时估计往渔村的路走的人多,为了防止雨季山路泥泞,肯定要铺些乱石头。这样,就决定不走左边的路,朝右边通往一个较高山坡上的路一直走下去,因为,这条路上能看到人工铺的一些乱石。
这样,老乡说的大越一个小时的路程,因为出现岔路,在山上耽搁了半个多小时。


翻过一个山坡,能看到漓江弯曲的河道了,但看不到江边村庄,还不能确定是否走对了路。
从上面的两张照片看,拍摄时,如果能再往山上走走,拍摄的角度高些,眼前那段河道就能摄入镜头了,但当时因为急着赶路,只是随机拍了两张,现在看这两张照片,真感到有点缺憾。

当走到山下,发现果园的竹篱笆门,特别是看到了写有对联的竹门,才基本确认了已经快走进村庄了。


看到了这些老房子,才确认到了渔村。这个村庄已经有5百多年历史,据说,当初兴坪圩上的一些达官显贵为择贵地而迁至此,所以,这里房屋与圩上古建筑风格相近,据说,现在还保留着40多座古民居。但由于在路上耽搁了时间,就没有时间进村去观赏这些传统的古民居了。



1921年冬天,时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率船队三百余艘,从广东溯流而上,经阳朔时,就曾在渔村逗留宣传他的革命思想。据说当时孙中山身边的追随者中,就有渔村出去的人。
现在,渔村江边的路旁立着两块石碑。上面分别刻着“孙中山先生系舟处国父孙中山先生是一个开创世纪奇迹的伟人孙女孙穗芳敬题公元二千零四年十一月十二日立 ”“孙中山先生于一九二一年冬率军三万余人由梧州朔江而上到桂林建立北伐大本营,于十一月三十日到达兴坪渔村系舟于此,旋登村后天水寨视察阳朔县人民政府立二千零四年十一月十二日”
渔村或许真的是一方“贵地”,或许是因为这里历来重视教育,这里历代将官、富绅层出不穷。传说,曾经到这里观光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他有位老师就是渔村人,估计这位从渔村走出去的老师,没少向克林顿赞扬自己家乡的美,以至说动了这位总统,在访华游漓江时,中途专程到渔村观光并发表演说。

这里青山倒影,绿水潆洄,自然的不能再自然。
每天,漓江上游轮滚滚,汽笛声轰鸣而过。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或在村口、江边摆个小摊,卖点再平常不过的小商品,闲着了,就望望过往的船队,悠然自得地打发着日子。
游船在这里是不停靠的,经过当地老乡的联系,搭乘一艘当地的运货船返回兴坪。

因为是临时动议到渔村看看的,从漓江上返回兴坪的途中,只是根据自己的观察,拍摄了几张山水图片。


当时,发现这座石山很象螺蛳,回来后,在网上查询,才知道,真的就是叫螺蛳山,是兴坪段漓江上的一个很著名的景致。螺蛳山山高100多米,有节理的山石从山脚螺旋而上,直到山顶。山上细竹、灌木丛生,如寄生在江底的螺蛳身上的青苔。无论从任何角度看,都像一只正在觅食的大青螺,故而得名螺蛳山。


从上图前面的船尾螺旋桨搅起的水花看,这可不是乘竹筏游漓江。
这山肯定有自己的名字和自己的传说故事,但直到现在还没有看到能够比较对照的图片。
下图是快到兴坪时拍到的江边村舍。


在兴坪码头下船时随手拍摄了上面这张图片。当时并不知道那景致的名称和传说。回来后,浏览了一些别人拍摄的图片,才知道图右那边的景致是僧尼山。上图右边有两个山峰,西峰较高且大,峰顶圆滑,似一个稍呈下倾的和尚头部;东峰稍细,顶部亦圆,似一仰面的削发少女头部。两峰相距约数十米,远看则近在咫尺。如同一僧一尼正面对面斗嘴,俗称“僧尼斗嘴”。
下了船,直奔车站,赶乘上了晚上6点30分回阳朔的末班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