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奥运会期间,把整理旅游图片的事搁置了一段。这几天,又把去年11月中旬在阳朔兴坪乘竹筏畅游漓江时随拍的图片整理了一下。
兴坪到杨堤这段漓江,被人们称为“十里画廊”。集中了漓江山水的精华,有黄布滩的黄布倒影、朝板山、笔架山、七仙女下凡、九马画山、八仙过海等等山景水景。
漓江山之美,水之秀,是无须用更多的语言和文字来描述的。漓江是造物主创造的集美之大成的一个自然奇迹,是世界上风光最秀丽的河流之一,漓江就是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漓江山水给予了人们灵感,人们又把自己对漓江的情感赋予在这山水之中,使这山水充满着灵气。
尽管听搞职业摄影的人说,人在画中时,是最难拍摄好图片的。但还是在竹筏上,随拍了些沿途的山水图片,只是以此留住对漓江山水的记忆。
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拍摄图片时已经不需要象使用胶片那样考虑拍摄成本,使人可以尽情享受旅游和拍摄过程的乐趣。图片上编号A的是往杨堤方向去时拍摄的,编号B的是回程时拍摄的,内容按照单程顺序排列。图片经过整理后,刻录成光盘备份;如有自己感到非常满意的,放大装裱作为家里的装饰画;还可以通过电脑与电视的连接,通过大屏幕电视观赏图片等。

离开了兴坪古镇,沿着江边小路步行欣赏对岸历经沧桑形成的“大河背”风光。然后,在附近一个小村庄的江边码头上了竹筏。



不到半里水路,就是黄布滩。幸亏船工老乡的提醒,他说,漓江倒影要数黄布滩最美丽、最醉人了。但一般游客,在观赏了大河背风光后,(1999年发行的20元人民币上的兴坪大河背风光的实景)往往因为还停留在兴奋中,就很容易错过细细品味黄布滩风光。
这时,我才开始注意水中的倒影,可惜,只拍摄了两张图片,竹筏就从倒影上掠过了。
黄布滩因滩底有一块米黄色的大石板,这里水平如镜,清澈澄碧,倒影似一匹“黄布”而得名。最能概括此景的是清朝诗人袁枚的名句:“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两岸翠竹成林,连成十里的绿色翠屏。婀娜多姿的凤尾竹,摇曳在青山、秀水、浅滩之间,给人以清幽、宁静之感。
江水柔的像丝绒,绿的像碧茶,如一面镜子载浮着山峰倒影,几分朦胧,几分清晰,虚虚实实的山水景象融会成一曲和谐旋律。

竹筏过了黄布滩沿江而行,很快就看到了朝笏山。这段江岸,奇峰叠翠,拔地而起,弧形直立的朝笏山,像古代朝臣手中所持的朝笏。




朝笏山旁,山起数峰,看上去很象笔架,就叫“笔架山”好了。

上图是用下面两张拼接而成的图片。在竹筏上拍摄图片时并没有考虑采取拼接图片的方法。在整理图片时,下面两张图片是准备作废片删除的,但发现拼接一下,效果还可以,就没舍得丢掉。



朝笏山附近的江段很窄,由于漓江秋季时是枯水期,大片的浅滩露了出来,河道被逼到了陡峭的山崖下。





沿途经过几个小村庄,村舍掩映在江边的凤尾竹后,滩涂上当地的老乡在出售自家生产的橙子、柚子等水果。


下图是用上面两张拼接成的。(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