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路经若尔盖途中拾景

(2008-02-15 19:45:42)
标签:

若尔盖

草原

红军长征

旅游摄影

分类: 四川

路经若尔盖途中拾景

 

    早上6点乘坐长途客车离开了松潘,在海拔4千多米的雪山遭遇堵车,道路疏通后,翻过雪山,就进入了茫茫的若尔盖大草原,这里的海拔在3400米以上,我们经过这里时,已经是10月中旬,草原的绿色已经退去,覆盖在草原上的是枯黄的牧草和片片白雪。    

    一路上,除了看到星星点点散落在草原的牛羊群,看到牧人的白色或黑色的牧帐,看到路旁几座巡道班的住房,见不到什么村落。

    

    我很早就知道若尔盖草原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很早就想到这里看看。但那时,觉得若尔盖草原离我们是那样的遥远。

    几十年前,我当兵时,所在部队的副部队长李少清是一位经过长征的老红军。长征时,他在红二方面军担任任弼时的警卫员(到延安后,担任朱德的警卫员),由于工作的原因,与首长接触的机会多,又同住一栋营房,休息时,经常软缠硬磨地让首长给我们讲长征故事。后来竟“挖掘”出了首长珍藏的一条长征过草地时吃过的皮带。

    红军过草地时,没有吃的了,任弼时就让李少清拿来一把小刀,把身上的手枪皮带扯下来,割成一段一段。他叫警卫员点起火,亲自烧起皮带,烧得见焦时,就把皮面上的黑焦刮去,再放到水里煮。煮了一个时辰,任弼时一边说“差不多了,咱们吃牛肉吧”,一边带头吃起来。还风趣地说:“这东西很有味道。”这时,总指挥贺龙和副政委关向应走过来,一起吃了起来,连声说:“这是好东西,比野菜好。你们真有办法。”于是,二方面军领导发动部队开始吃牛皮带,暂时缓解了粮荒。任弼时当时有两条牛皮带,吃到最后还剩下半条,这半条后来就送给了李少清作为纪念。

    在我们反复要求下,首长让我们目睹了这条皮带。现在,这半条牛皮带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这次从外地返回后,我专程看望了这位老首长)

    

    红军长征经过草地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有一万多红军将士长眠在若尔盖草原。若尔盖与中国革命有着非凡的关系,当时,在离若尔盖30余公里巴西这个地方,召开了著名的“巴西会议”,使得党和红军摆脱了政治困境;还在附近的包座,打了大胜仗,打通了胜利北上的道路。    

    我们乘车经过这片大草原时,路况很好,车速很快。我没有拍摄多少图片。草原被白雪覆盖,黑色的公路指向草原的深处,快到若尔盖时才在车窗外看到一个象样的村庄。

 

路经若尔盖途中拾景

 

路经若尔盖途中拾景

 

路经若尔盖途中拾景

  

    若尔盖是阿坝州的北路重镇,历来是去甘肃青海的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若尔盖因人名得部落名,相传四十代藏王时期,曾经派大臣驻守在今天的若尔盖地区,其后裔若巴盖登主管钱粮赋税,百姓简称其名为“若盖”,后遂得名若尔盖。 

    现在的若尔盖,是一个纯牧业县。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得若尔盖一带的湿地退缩得很快,许多沼泽变成了草原。加上人们现在大量开采泥炭,大规模挖沟排水,种植甜菜等,象红军长征时那种“人一旦踏上,就会陷下去,人在泥浆中扭动,越挣扎陷得越深,最后被整个淹没。”这样的草原沼泽地已经越来越少了。

  

路经若尔盖途中拾景
 
路经若尔盖途中拾景
 
    上图画面的左边就是长途客车站,这条街也许是诺尔盖最“繁华”的街道了。我们在若尔盖换车去黄河第一弯,乘发往辖曼的班车,准备在寺院站下车。
 
路经若尔盖途中拾景
 
    离下午发车还有一段时间,逛了一会若尔盖的街道。下图是这里的一个大宾馆,好象这里刚举办过藏绵羊节,但“十一”以后,来这里的游客已经寥寥无几了。
 
路经若尔盖途中拾景 
 
路经若尔盖途中拾景
路经若尔盖途中拾景
路经若尔盖途中拾景
   
    镇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力三轮车。
 
路经若尔盖途中拾景
   
    我们在这里补充了一些食品,这里的苹果才一元钱一斤。蔬菜也比较多,大白菜5角钱一斤。
 
路经若尔盖途中拾景
 
路经若尔盖途中拾景
 
路经若尔盖途中拾景
 
路经若尔盖途中拾景
   
    若尔盖县中学的校舍规模挺大,在这样偏远地区,能有这样的校舍,应该说是很不错了。
    若尔盖通往唐克(黄河第一湾)的公路,就修建在当年红军长征经过草原上。
 
路经若尔盖途中拾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