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绵阳出发,开始了大九环线的拉练。
早上8点上车,在长途汽车上颠簸了8个小时,傍晚到达九寨沟沟口。安顿好住处,就去看沟口的环境,准备第二天一早进沟。
沟口外,各种档次的宾馆就有几百家,接待设施相当完备。尽管这并不能引起我多大的兴趣,但还是拍摄了几张图片。现代商业社会并不缺乏这种建设能力。何况日接待几千甚至上万人,每年的门票收入就有几个亿。
从沟内泻出的激流的轰鸣声,象是要淹没这里所有的声音。第一次置身沟口,环顾这里的地理环境,不由得惊叹造物主的神奇。
上个世纪90年代,地质学家在离沟口一公里远的沟内宝镜岩下,发现了三亿年前的珊瑚化石,揭开了九寨沟的地理成因。
数亿年前,这里还是亚热带海洋,随着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耸起,珊瑚、贝壳堆积成千米厚的石灰石地质构造。地震、山谷的塌陷等使这里形成了狭长的深切峡谷,并在水中钙化物的作用的伴随下,形成了湖、泉、瀑、河、滩连缀一体的一个原始古朴、神奇梦幻的自然仙境。
更令人惊奇的是,进入九寨沟的唯一沟口最窄处仅百米,60多公里的Y型九寨深切峡谷被周围高耸的山峰所屏蔽。流淌了60公里的水流,变成激流,在这里水漫沟口,冥冥中造物主好象有意把这片仙境深藏其中。
2000多年前,九寨沟的先民,为躲避战乱,从青藏高原跋涉到这里,在这与世隔绝的仙境里,安安静静地和自然和谐共存,一代代繁衍生息,享受着神奇自然的恩赐,形成了现在有千余人居住的九个村寨。九寨沟因此而得名。
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莽莽丛林中的这个不见纤尘、自然纯净的童话世界,被偶然闯入的伐木工人发现,并传了出去,引来了探险家、摄影家、地质科学家等,九寨沟才走进了世间的视野。
我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第一次在《人民画报》上看到九寨沟图片的,相隔了几十年时间。现在终于踏上了相约九寨的行程,并来到了沟口。
绵阳通往九寨沟的公路沿着涪河延伸。
]

早上8点发车,中午时分到达平武县城,小歇。
离开平武后,长途汽车在依山开辟的公路盘旋而上,翻过海拔近4千米的杜鹃山,在下午4点多抵达九寨沟县长途汽车站。停车几分钟后,向九寨沟沟口驶去。
县城周围的山上,已经看不到树木。如果不是看到这里许多建成和在建的宾馆,很难相信这里离九寨沟只有几十分钟的车程。
上图两山之间就是沟口。云雾压在山头,据说这里已经连阴了许多天。路边是从沟内冲出的激流。
进沟要经过木桥(上图)。下图是沟口的广场。我猜想,在景区建设前,这里应该是一片河滩。
上面几张图片,是沟外的服务设施。有银行、夜市和各种小商铺。图片中绿色的客车是沟内运送游客的绿色观光巴士。这种观光巴士用天然气作燃料,几乎无污染。游客可以在沟内指定站点上下,十分便利,据说这样的车辆有三百多辆。
下面的图片是第二天进沟前拍摄的。
清晨,人们向沟口方向走去。
上图是沟口的广场。
下图是沟口内的游客中心,大厅中有关于九寨沟的介绍和展览。游客中心的两边是医务室、购物中心等。中心前,随团的游客在集中,等待进沟。我真担心,拍摄的景区风景图片中也会出现这样密密麻麻的人头。
因为不是长假,购票的队伍排的不是很长。(上图)
下图是门票(220元)和乘车票(90元)。正面有九寨沟风光图片。背面是白底的明信片。如果进沟时,把门票和车票撕开了,就成了无效票。
下图是九寨沟的入口处,也是沟口的最狭窄的地方,只要带相机的游客,一般都要在入口处以九寨沟三个字为背景拍照留念。。
进沟时,要经过电子扫描验票。如果准备第二天再次进沟的话,在出沟时可以走专门通道,扫描你的人像后,第二天可在二次进沟通道凭本人的门票进沟。不过如果要乘车进沟,还要另买乘车票(90元)。
下图,在武警左面的通道是徒步进沟通道。徒步道和乘车道被沟内的激流分开。如果想乘车,只有步行6公里到达荷叶寨,额外多交一份手续费后,买票乘车。如果步行近十公里,到树正寨乘车,一般就不会遇到查票了。
九寨沟有树正沟、日则沟和则查洼沟三条主沟,形成Y形分布,总长达60余公里。
我们计划第一天乘车进沟,从日则沟的原始森林开始,主要通过徒步游览整个日则沟。下午,到诺日朗服务中心,乘车到长海、五彩池,再乘车返回。第二天徒步进沟,游览树正沟。
下期开始按照时间、地点顺序,整理上传九寨沟风景图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