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明星动态生活谈天说地事业成功杂谈 |
分类: 小女子自述 |
从上海回来,累死我也!两天,做了两个社会民意调查,约见了几位——网络行业、电影行业的精英人士,搞得“本博”貌似对职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回头再看看我自己的......一转眼儿,又气晕了过去.....
我是一个挺喜欢改行的人。改行,让一个人有机会、有勇气的从零开始,那种“爆发力”连自己都想象不到。所以,在22岁到现在为止,我甚至都有一点迷恋——改行。曾经是一个典型的自我、任性的人。也曾经历过人生的低潮,自我、任性的晃荡过好长一段时间,我真的觉得很难回答:该如何阐述这低潮的概念,因为我从来不太会去后悔一件事情,因为你后悔了,就表示你把那一段时间洗掉了,可是时间是不可能洗掉的。你一定经历过那些对与错,才有了现在的你。所以,我不太会回想说:那一段时间不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做,现在就会不一样......也许,过去的“某一段”错,如果不曾经历过,我就不会是现在的我了。你与其花“那个”时间在追忆后悔或勾心斗角,还不如放在:我要让自己变得更好,然后让别人看到,这就是我的机会了。现在的我,应该比20岁的我更加完整,而这个完整度是来自于——过去的人生起伏,包括:做错的事儿,这些对与错的人生片段结合成现在的自己。不需要去患得患失,在患得患失的过程里,你会失去自己对自己——价值的肯定......相信自己能够做到的时候,它就能够发生的。从没想过,在这个行业,一猛子就做了第三年了,更没想到:至今对我还依然有吸引力,是因为在这个行业里,只有“创新”是至胜法宝,一偷懒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所以总是在绞尽脑汁儿得想啊...
我们常会愤愤不平:凭什么有些人可以不断成就新的高度?!我们相信自己在能力上并不逊色于很多“成功者”,我们缺少的是机会。有人把不是机会的事情当成机会全力争取,用百分之百的努力把百分之一的可能做成了现实;有人则把有可能获得的机会拱手相让,九成的把握也被轻易地归零。这样一出一进,畏缩不前的人——就被落到了千里之外。当然,没人会承认自己不懂如何取舍,相反......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在客观评估能力与欲望之间的差距之后,做出了明智选择——我们怕欲望大过能力,我们怕自己在新的环境上表现得不称职。于是我们在机会面前,也许经历了一段蠢蠢欲动的时期,最终却不得不退回到一成不变的生活中去。目前所拥有的,虽然有点儿厌倦,但至少稳妥。
有位法国富翁,去世前把遗嘱登在报上:有人能正确回答“穷人最缺少什么”这个问题,就给他百万法郎。两万份答卷中没人答对,一年后答案公布:穷人最缺少的是富人的野心。答案似乎匪夷所思,但一语中的。人,总担心欲望超过能力,因为这样获得幸福感的难度会增加。因为野心不够,所以——易守成、易放弃、易挥霍机会,易瞻前顾后,易患得患失。“我还是做我能轻松应对的事情吧。”这种心态,有人会美化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事实上,这类说法逃不掉为自己开脱的嫌疑。
“成功者”的能力,的确不见得比你我更高明,他们也一样是“不称职”的,但他们显然有更大野心。社会学家,提出的“不称职理论”中讲道:在等级组织中,每人都是“不称职”的,因为所有职务的晋升都是根据以往表现,在原岗位做得很出色,轻车熟路,然后往上升。胜任后,又会升到一个还无法确保做好的职务上。不仅仅是职务升迁,在任何领域里都是一样的。一个人开创或投身的事业越是有发展,就越容易置身于“不称职”的境地。相反,守着一个摊子没任何进展者,称职倒是称职了,甚至可以说是“一流”,却没什么进步的可能,而且如前面所说——收获的快乐也越来越少。
在教育领域里,常听到一种说法:最好的教学要让孩子们“跳一跳,摘得到”。这种说法背后是——教育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简单的说,就是让人不断获得从“伸手可得”到“努力可得”的体验,腾空高度就是“最近发展区”。从这意义上说:任何一位“成功者”,都是行走在自身能力极限边缘,用一次又一次“不称职”,换来一回又一回的脱胎换骨,靠一次又一次对自身能力边界的突破,收获一枚枚“欲望的金苹果”。这样的人生,就是不断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人生。





前一篇:只因不爱了,缘分无需寻找
后一篇:徐静蕾:香港国际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