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青衣道场 |
演出当天,我管不了他们了,上午我就去了剧场,与董金花和张晓莺料理一些具体事务,诸位“名旦”去游西湖了。大约11点左右,章旭东从富阳赶来与他们汇合。章老板有一度经常去北京,经我的介绍与北京的几位有了联系,经常看戏、聚会,算是十分相熟,所以这次旭东也是力担东道之任。
为了扩大一点影响,我们把演唱会搞成网络直播的形式,与北京李典先生联系后,他慨然允诺,将他在新浪的聊天室提供出来,作为我们当天直播用,所以我们可以号称是首次网上全球直播了。
演唱会琴师的安排上对我来说有点为难,茶座的琴师叶坚先生担子比较重,不过最后还是比较圆满。杨先生、蓝子都是王辉拉,继安兄最后是徐惠民拉,徐是赵荣琛的琴师,这次是陈吕滨把他请来的,正好几位程派都由徐老师代劳了。
当天的演唱可谓高潮迭起。青衣、老生的联唱,展示的是茶座青年俊彦的风采、韦忆华、徐非、袁英兰、张志芬、宋涤、金卫平、陈吕滨等次第而出,尽显茶座老中青三代票友优秀票友的实力。老一辈艺术家宋宝罗老师当天大轴登台,连歌《卖马》、《出师表》,92老人依然风采不减。叶鸣兰老师与吴海峰再次演绎《群英会》,听得出叶老师经过精心准备,嗓音也甚为明亮,两位联袂,唱、念、表演俱佳,再辅以梁老师的鼓,舞台效果极好。浙江京剧团王小军老师近段时间一直比较忙,团里有三台戏都在排练、演出过程中,忙中偷闲前来捧场,唱出一曲《黛诺》。
张继安先生最近潜心程派经典的研究,同时通过网络广泛传播程派艺术。这次在杭州两次聆听张先生《骂殿》,感觉张先生于程派艺术的钻研。《骂殿》为程先生视为教学生的“开蒙戏”,唱腔上为成套二黄,但是就人物表演来说,此戏也非同一般。近重读吴小如的笔记,有许多关于程先生艺术的议论,说程先生《骂殿》中仅一句“谁敢!”就值回票价。《骂殿》是程先生经过加工后占为己有的传统戏,可见程先生是花了力气的。窃以为程先生的个性和处境很接近这个戏的氛围,所以他自己喜欢这戏。大段二黄里有几个地方是很有工力的:导板中的“高骂”两字、“足踢拳打“的“打”、“一语不发”的“发”、“再去骂他”的“骂他”等,或激越、或愤懑,或哀伤、或吞声,不如此不足以表现出贺后复杂的内心活动。张先生的演唱可谓大气磅礴,大大有别于我听到过的他唱的《梅妃》、《文姬归汉》。幽咽处绝无虚声细气;奔放时断不声嘶力竭,将“贺后”与“痛骂”处理得恰如其分。
现在蓝仁东到哪唱都是四句,号称“蓝四句”,而唱慢板以《挂帅》的“小儿女”唱得最多。蓝先生的“梅派”另有一种境界,与时下的梅派颇有点儿不同。从声音上讲,似乎梅先生的唱柔润无骨,实际上早年梅先生的声音也是受前辈旦角的影响,特别“立”,中年以后渐入无为之境,嗓音因年龄关系也有横向发展。蓝先生声音恰恰是立音好,而且他的立音几乎不经其他共鸣修饰,非常本色。从唱法上说,蓝先生属于融会贯通的类型,他对梅派唱腔的理解是“干净”,绝无拖泥带水;小腔的处理也不是机械模仿,而是择善而用之,在辗转腾挪之间,饶有新意。蓝先生登台已是千锤百炼了,即便素装登台,亦足以引人入胜。
杨永树先生的名头已经是如雷贯耳,对我来说听过不下数十次。记得杨先生学生曾经发给我一个某省级电视台的一个访谈节目,里面有杨先生演唱的《秦香莲》,“晴天霹雳魂飘荡”几句散板,那可真是太绝了,比张君秋还张君秋。这次来杭州,杨先生是全力以赴。周六在茶座演绎的是《刘兰芝》大段的二黄,演唱会推出的是《楚宫恨》大段二黄。以前讲“生怕西皮旦怕二黄”,因为旦角的二黄,音域起伏变化比较大,大段的二黄是很费力的。杨先生天赋佳喉,既脆又水的音色可以说票界独步,同时他很善于控制,唱腔处理丝丝入扣。从“子胥一言来提醒”,在明亮的声音中听得出是收起来唱的,不象现在的演员,凭一条嗓子就跟卖菜似的穷吆喝。毕竟杨先生年事已高,有些低音处理起来有点干涩,但是整体唱腔规格很高,技术含量很高,人物处理也非常到位,确实是精品,名不虚传。在观众的强烈喝彩掌声中,杨先生从容返场,加唱《望江亭》“四平调”,又是一个精致小品。可以听出,很多人视为畏途的高音,在杨先生来说正好发挥,听着就是那么痛快淋漓!
演唱会持续三个小时,完满结束.
章旭东在新开元摆宴给各位角贺功,尽欢而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