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话剧百年系列之六:常晖,我们是一群快乐的话剧人

标签:
百年贵阳贵州话剧新报 |
分类: 城话 |
http://s3/mw690/001kZTKpgy6EhpP2uD832&690常晖,我们是一群快乐的话剧人
新报471期
常晖在纪念贵州话剧百年座谈会上的发言稿是《我们这一代人》:我们是一群快乐的年轻人,对表演的热爱与钟情让我们走到一起……
从16、17岁入行,从没有编制的“黑户”到省话剧团团长,他只是贵州话剧兴衰的一个缩影。
http://s4/mw690/001kZTKpgy6EhpvdYjh43&690
常晖在《天地文通》中扮演角色
大隐隐于市
公园南路的数码商场,手机、电脑、单反相机玲琅满目。贵州省话剧团,现在的贵州省话剧团责任有限公司在这数码商场里面,记者难免有些惊讶。辗转上楼,渐渐远离了商场的喧嚣,变得安静起来,一块黑底金字的招牌:贵州省话剧团,有点大隐隐于市的感觉。
话剧团的办公室不大,被隔成了零散几间。最大的一间留给演员们排练用,没有舞台,没有灯光,没有布景。几个演员挤在茶几上迅速解决带来的早餐,那边导演开始催促他们排戏。
办公室里陆陆续续来了不少人,都是些年轻的姑娘小伙,副团长池丹先跟记者聊了起来。他告诉记者最近他们正在拍儿童剧《威力熊生日大冒险》,是一出告诉孩子要保护环境的剧目。
就在这个时候,常晖来到了办公室。高个儿、有点胖,一脸和气的笑容,这是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小伙伴们翻墙到隔壁的‘人剧’看排戏,回来以后照样子学,常晖是学得最像的那个
常晖现在是贵州省话剧团的团长(现改制为公司),1984年进入剧团至今已经快30年。早上来得太急,还没来得及吃东西,跟记者解释了一下便毫不客气地剥开一个鸡蛋吃了起来。时不时有人走过,互相热情地打个招呼,偶尔还调侃几句,这个早上的气氛显得轻松愉悦。
1984年,16岁的常晖还在读高中,因为偏科他离父亲寄予他的“大学梦”渐行渐远,当时常晖家隔壁人民剧场热闹上映的话剧却吸引了这个孩子的很多注意力。常晖说,“我们一个院子的小伙伴经常会翻墙到隔壁的‘人剧’看他们排戏,回来以后我们自己像模像样地学起来,大人们都觉得我是学得最像的那个。”
没多久省话剧团学员班开始贴出招生广告,父亲感觉常晖还挺有这方面的天赋就让他去报名了。常晖解释,“我从小是个机灵的孩子,父亲一直以为我应该考大学。对于学话剧这件事,他不支持也不反对,就想让我能学点东西。”
据记者了解,省剧团到现在一共开设了四期学员班。上世纪60年代开设了第一期,70年代开设了两期,常晖他们这是第四期。
毕业就是失业,没有编制就是黑户
“学员班的时间是一年,我们那期进去的时候有46人,毕业只有20多人了。”常晖向记者解释道。那个时候的学习艰苦且严格,因为有的人白天需要工作,所以他们每天上课的时候都安排到晚上,而严格的淘汰率使得学员越来越少。
“其实这些都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你知道是什么吗?”常晖问记者。
1985年,在这一期学员班即将结业的时候,却突然被告知他们这20多个人是无法转正的。 “那个时候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聊着聊着就会有女生哭起来,然后影响大家都哭了起来。”常晖说到这里的时候,脸色变得有些凝重。没有编制,在那个年代你就像黑户一样,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没有编制就是黑户。
后来当时的省里领导到基层来了解情况,幸得领导出面解决了7个名额。通过层层删选,常晖与另外6个人被留了下来。“也就是我们这6个人,在老一辈的演员退休以后,承担了省团的运营。”常晖这样告诉记者。
这个高个大老爷们儿说起现在的困境,却眼眶泛红
上世纪50、60年代是贵州话剧繁盛的年代,热门的话剧一票难求。话剧团退休演员李晓曦对记者说,“那个时候话剧那个火,比如第二天一早开票,有的人就连夜排队来买票。”这里面还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那个时候民风淳朴,有的人拿一块砖头或者是半块钻头就替自己占位排队。第二天一来,指着地上的砖头说是自己的,大家都认账。
“现在已经不复以前的盛况,现在我们自负盈亏,排一部戏就亏一部戏,场地、服装都要钱。不排就不亏钱,没有戏演很多演员转行、流失。”说起现状,常晖很担忧。他从手里翻出照片向记者介绍,“你看看我们的制作车间,上面是没有顶的,蚊虫又很多。我们的人在里面工作,腿上可以全部爬满虫子。我们的话剧团成立于1956年,那么多年积累下来的衣服、道具,现在再也做不出那样的手工了。因为没有地方妥善保管,这些东西一点点坏掉,有一次收拾,整整运了8卡车的碎片扔掉,我看着真是心痛……”。这个高个大老爷们儿说起现在的困境,却眼眶泛红。
我们是一群快乐的年轻人,对表演的热爱与钟情让我们走到一起
常晖在纪念贵州话剧百年座谈会上的发言稿是《我们这一代人》:我们是一群快乐的年轻人,对表演的热爱与钟情让我们走到一起……
纵然话剧现在大不如前,与常晖聊天他时而担忧时而灰心,可是他却依旧热爱自己的职业,正如他的发言稿一般。“团里现在新进了几个年轻人员,我们还是积极地在拍戏,想给年轻人一个能上舞台的机会。同时我们也跟市团合作,让他们这些进入市场比较早的帮助一下我们这些市场经验不足的。我们即将推出《我的邻居是奇葩》、《守护者联盟》系列的几个儿童剧等等……”
“以前我很担心团里以后的发展,但是看着现在的这些年轻人我并不担心。”李晓曦说,“他们在一次次排演中是在进步的。关键是,他们虽然工资不高却依旧能坚守很让我感动。我对我们以后的发展还是很有自信的。(文/新报记者何天天图/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夜郎侯
相关阅读
贵州话剧百年系列之二:探源贵州话剧:他们,以及他们创造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