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文)重庆时报一周年祭  作者邱敏  

(2006-06-21 13:24:58)
分类: 共享精华
重庆时报一周年祭    
重庆视觉一周年祭(作者邱敏)   -[]

时光转瞬即逝。一年前,王桂江对我说:来重庆吧,对于有理想的摄影人来说,这里有一片天地!101日,离开了广州那个温暖的安乐窝来到这个火辣辣的直辖市,整整一年,亲眼目睹了一场近年来中国报业少有的轰轰烈烈的大战,亲身体验了一个视觉中心在重庆报业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及视觉概念在与传统报业观念的冲突与无奈。一年间,商报进行了两次改版,晨报也不惜重金改版,以前毫无形态可言的报纸都相继成立了视觉中心、有了自己的视觉语言,重庆报纸的脸面明显漂亮了许多。随着商报被并入日报集团,王桂江说,走吧,这里的战争已经结束!我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在离开重庆这片热土之前,严重睡眠不足的我还是想留下几句,就当是年终总结吧。

   

视觉首次成为进攻的利器

       对于《重庆时报》的起家,重庆传媒人各有各的看法,但对于这张从除了高层,一线采编基本上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报纸来说,能在2004年的825日顺利出报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而新诞生的《重庆时报》给人印象最深的无疑是那张硕大的三峡小移民的照片,还有内页里每个版面的五栏照片,可能没有一个人能记住当日内页照片的新闻内容,但没有一个人不会被这张报纸的形态震憾,太强烈了,记住,那只是一种感觉。而抓住读者的也许就是这种形态,这种感觉。

       而当时,只有王桂江们知道,这是无奈中的方法。好的形态一定要有好的内容支撑,这一点要感谢其它报纸的慢热,当所有的同城媒体还以一种看热闹的方式来看待这只“怪胎”的时候;当网上行内人士都在批判时报的文稿多么错漏百出;嘲笑他们用无数张照片为版面填空的时候,时报及时报视觉中心赢取了宝贵的时候飞速或者说是强压地发展,因为只有时报人才知道时报记者与其它报纸记者的差距。

全国最年轻、装备最好的摄影部的诞生

       对当时的重庆摄影记者来说,能拿上佳能EOS1D数码相机已经是很牛逼的事情了。而对这些专业数码摄影器材毫无概念的新人来说,EOD1D MARK II?是什么?全球最好的专业数码相机?那又是什么?当王桂江把12套崭新的顶尖摄影器材发到这些初出毛庐的大学生们的手上的时候,他们居然个个面无表情,要知道,世界多少优秀的摄影师对这套相机是梦寐以求啊。那天,电话里,王桂江告诉我他是多么心疼这些宝贝啊,他也因此立下一个心愿,一定要让这群傻小子们拍出牛逼的照片,让他们真正认识这是一款多么好的相机。就这样,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12位摄影记者,再加上五台配置好无线上网卡的IBM手提电脑,当时全国报业最年轻,装备最好的摄影部就此诞生了。

      到今天,相信每位重庆时报摄影部的孩子们对王老大的凶还记忆犹新吧。在当时的重庆时报,摄影记者最怕的就是回报社发稿、王老大一张一张照片点开检查的时候(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我在时报摄影部的管理期间常常因为做不到这一点被骂),被骂哭的摄影记者可不是一个两个,但也正因为如此,这群年轻的摄影记者每天都能拿出几张让人眼前一亮的照片,努力让这些傻小子们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让同城摄记刮目相看。更重要的是,当时他们身上有一种其它报社记者没有的精神,不算计工分,天天只求有好照片交差。  

一套完善的报纸视觉管理体系的形成

       视觉中心的概念,最早提出来的是上海的《东方早报》,但我认为,在全国来说实施得最好的要算《重庆时报》的视觉中心,将摄影部、图片编辑、美术编辑、3D组统一管理,使与报纸形态有关的所有因素都交给视觉中心来管理,全国首创的3D记者概念,让3D制图员具备记者的分析能力,并出现场采访,时报3D组曾经一度有83D记者,让人望尘莫及;图片编辑、美术编辑完全贯彻统一的视觉元素,每天一期的视觉版,集合了当日全世界优秀的新闻图片,让读者每天能在看新闻的同时享受一场视觉盛宴,从市场数字来看,读者对这种形式很认同,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时报的视觉受到行内一致好评,当年的全国新闻摄影评比上,重庆时报打败新京报获得2004年的年度摄影记者及年度图片编辑两项大奖。图片选择上除了新闻性摆在第一位,强烈的美感要求也给重庆新闻摄影届一个震憾,新闻图片也可以是这样的?灾难也可以拍得很美的?所有的这些彻底颠覆了重庆读者从前的看图习惯。

从时报的出走与进入商报的使命

去年6月,柳祖源在北京与当时还在《新京报》任职的王桂江设计时报未来时,大家一拍即合、热血沸腾,一个先进的视觉理念的形成就在那个时候;而这个视觉理念能在重庆实施并大行其道,除了王桂江的执著和勤劳以外,还得感谢当时时报先进理念和所提供的平台。那天同几位已经离开时报的元老们聊天,大家回想当初创刊时的点点滴滴的同时发出无限感慨,一年前的那些日子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终生难忘的。可以说,柳祖源当时是找对人了,时报能走到今天是当时留下的架构仍在起作用。一年里时报人事风云变幻,当初时报创业老总们一个个离开了,我们只是这个大流中的一员,关于我们的离开,当时众说纷纭,只能说,时报的氛围不适合我们这些职业新闻人吧。

半年间,视觉在同城中的一枝独秀让那些夜班老总们跃跃欲试,他们忘记“专业的人该干专业的事”了;于是,再也没有了开报之初用图的话语权,每天一期的视觉改为每周一期,也经常因为各种原因被撤,图编们往往为用一张图片得费尽口舌,而华商人的固执也是王桂江等没有能力改变的。3月底提出离开的我们在老柳和老张的不舍声中,听从了建议以休假的方式让大家慢慢接受这一事实(此间出了错图事件,某些人借此说王桂江的离开是开除或引咎辞职),当然了,休假期间的工资也是一分未发。

至于选择商报,是因为我们深知,只要我们一离开,时报的视觉形态会在最快的时间内被毁(果然,离开后的不久,时报视觉中心被撤),只有让同城有媒体能与之抗衡,王桂江苦心经营的报纸形态才能维系下来。于是,我们放弃了回《新京报》的机会,按照国际惯例(同城跳槽,三个月入职),“享受”了三个月的无薪假期后,我们才回到重庆进入了《重庆商报》。

商报的三个月又让我们体会到销烟的味道,在这里我们得夸夸商报老总们的职业化精神了,郭汉江的一言九鼎使视觉在商报身上的效果立竿见影,特别是对我们这些职业新闻人的真正的支持和理解,夜班编辑与图片编辑们的合作精神让商报从七月份开始形象大变。视觉让商报的版式语言更丰富,图片也上了一个台阶。很快,七月份市调报告一出来,商报一改上个月落后第一名时报10%以上的分数,当月在版式和图片上跃居第一。令人欣慰的是,从时报得到的信息是,时报也因此更加重视图片的使用了。经过三个月的巩固,商报在版式上更加成熟稳定,而图片使用也有了章法,而重庆大环境上对视觉的重视更让我们觉得放心,可以说,我们在重庆的使命已经完成,是时候离开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又是一处火灾
后一篇:选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