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社会评论系列进入“消费”学者时代这两天,一个“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不是因为大禹治水心切,而是因为他在外面有情人”的说法不但内地媒体在热炒,港台媒体也在凑热闹。
关注这类新闻出炉,模式不外乎是某个学者提出某个说法,其中的部分被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的媒体记者捕捉到,局部立即被放大,并加上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借助网络媒体的巨大威力,它就能迅速发酵、升温。
前不久,我自己也经历过一次类似的“被消费”过程。当时我发布了“西方女人眼中的中国男演员形象”的报告,第一步,媒体迅速把它命名为“张结海的丑男论”,完全不顾我也同时发布了“帅”哥榜的事实。紧接着评论家登场了,比如上海一家午报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一开始作者即表明自己是搞新闻出生的,心理学是个外行,为了弥补心理学的不足,他翻了一本字典找到了字典上的“心理学”的定义,对照那个定义他下结论说,张结海的这个研究不属于心理学范畴,于是没有价值。
我看了之后实在纳闷,这样一个彻头彻尾的心理学外行,他凭什么觉得比我还有资格判断我的研究有没有价值?还有,搞新闻的人难道不需要逻辑?不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就没有价值?我可以告诉大家,我还在优秀的经济学专业杂志上发表过论文。
还有比这更可爱的:一家都市报质问我,既然是研究西方女人对中国男演员的评价,我为什么不让西方女人去评价国际知名度很高的成龙,而是让她们评价没有国际知名度的李亚鹏?这个作者如果在写文章之前去看一下我的“丑”男榜,就会发现成龙排在第三。
这种糟蹋式的“消费”学者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因为这看上去是一个赢多输少的事情,首先,制造一个事件,媒体的发行量或点击率上去了;其次,读者获得了一个话题、一个可以通过骂娘而发泄心中不满的好机会。
那么,学者本人是不是也是赢的一方?后来我发现这种“消费”的做法来自娱乐圈,娱记们消费娱乐明星已经有些时日了,而有些明星也坚信“负面新闻也是新闻”的理念。刚好今天的社会又空前宽容,数一数文学界、娱乐界、学术界里有多少小偷、骗子、强盗就知道了。
这里唯一的输家是……,等一等,谁关心这个?!
相关文章:
1. 西方女人、中国女人,谁眼里的中国男人形象更糟糕?(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87b20010083hb.html)
2. 西方女人眼中的中国男人6大优点(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87b20010083hl.html)
3. 西方女人眼中的“帅”哥榜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87b2001000cih.html)
4. 西方女人眼中的“丑”男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87b2001000cii.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