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正在变得精致

(2008-03-24 08:21:20)
标签:

杂谈

社会评论系列
上海正在变得精致
 
 
 
 
 
 
 
 
掐指一算,我吓了一跳,在上海我居住已经将近二十年了!遗憾的是,我至今仍没怎么爱上这个城市。不过这个局面也许很快就会改变,因为上海正在变精致。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我由于个性和囊中都比较羞涩,平日里不太出门。前不久我在一条小路路过一家书店,读书人的习惯让我推门进去,立即,一股强烈的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向我袭来。

 

说陌生,是因为这样的书店我在上海第一次看到,店面不大,布置得却异常精致、书卷味非常浓。上海的书店,以上海书城为代表,多是现代风格,和一个大型商场并无二致,唯一不同的是里面的商品是书。说熟悉,这样精致的书店我在国外经常看到,我刚进这个书店的一瞬间甚至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之感。

 

许多国人,第一次出国,尤其是到了欧洲,第一眼看了人家的矮房子、小商店、老旅馆、旧地铁、窄街道、破电脑、土手机,往往有一种没有中国发达的感觉,因为大部分中国人脑子里接受的是一种“高、大、新”的发展观。

 

“高大新”发展观在中国的确立,原因很复杂,首先有中国的面子文化因素。我老家农村,经济依然比较落后,但你能看到许多三层楼的民居,外面贴着花俏的瓷砖,走进屋内,里面布置极其简陋。如果你上三楼,还会发现上面多半空空如也,最多只堆些杂物,原因是对于绝大部家庭来说,两层楼的面积其实已经足够,他之所以盖三层,仅仅因为邻居家已经是三楼了。所以,我猜测许多中国人到了英国,看到那里又低、又矮的茅草房民居,恐怕是要大跌眼镜了。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文化自卑感”,许多国人认为除了古迹名胜,其他一切旧的、老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前不久我去宁波演讲,下榻的饭店门口有一道“奇观”。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那条街应该是“孝闻街”,饭店南侧的“孝闻街”是北侧“孝闻街”宽度的34倍。宁波的朋友解释说,那是因为拆迁到了这里,突然意识到保护老建筑的重要性嘎然而止的结果。

 

类似的故事绝对不止宁波才有,也许仅仅没有宁波那么有戏剧性,我因此甚至想建议宁波政府把“孝闻街”变成中国人自我回归的纪念馆。

 

出了书店,几步之遥是一个个体的小服装店。服装店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我能想象它的前身很可能是这个地区过去常见的馄饨小吃店。看得出服装店才开张,里面只挂了零星的几件衣服。我发现,里面的布置同样精致十足,看得出里面的金属饰物、艺术品都是主人精心挑选的,而且花费不菲。

 

俗话说,商人无利不起早。当店主们愿意把“重金”贴在室内而不是把“瓷砖”贴在室外,尤为重要的是还保持这些旧屋的原貌,这显然可以看成这是一种社会趋势的反映——商人们敏感地把握到他们的消费人群的偏好已经从原先的“粗放”式转换为“精致”式;从“现代”化转换到“风格”化。

 

这时候,我也想起了若干年前上海市的计划是把这个地区推平,建一个上海的曼哈顿。不过,此时此刻我基本上可以肯定,这里的曼哈顿将永远也不会出现了。

 

 

相关文章:

 

外国人都喜欢中国的什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87b20010089oo.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