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近距离看张结海

(2007-12-26 17:10:19)
标签:

媒体报道

近距离看张结海
作者:薛世君/《广州日报》
 
近距离看张结海
 
第一次见到张结海是在上海市社科院里的那个咖啡厅里。当时我和一位同事赴沪拜访包括他在内的几位评论专栏作者,张结海便约上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王义桅一同和我们聊天。在社科院的那个咖啡厅里,张结海娓娓而谈。刚开始的交流是平和的,王义桅姗姗来迟之后,这位说话滔滔不绝的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显然要比张结海健谈。由于张结海说话语速缓和,话语也不像文章中那样充斥着颠覆、革新式的论断,王义桅的高谈阔论和侃侃而谈衬托得张结海更显沉默寡言,倒不是他不想说,而是实在抢不过王义桅,几次插话,都是靠扒着王义桅的肩膀“夺”来的。以至于我们的拜访结束的时候,张结海直呼邀请王义桅加入讨论是大大的失误。“上当了”,说罢,大家相视大笑。 


后来,张结海应《看世界》杂志之邀,来穗做主题讲座,并在东莞、佛山两地巡回演讲。在穗期间,报社同事再次约请张结海。在《广州日报》社旁的那家昔士风餐厅里,张结海说话一如既往的平淡、缓慢。一点看不出文章中的那种激烈和不依不饶。 


不过谈起诺贝尔奖,聊起他研究的心理学,他缓慢的语速中立时透出一种颠覆性、创造性的意味。 


张结海在《广州日报》评论版上的专栏文章几乎是所有作品中最有风格的。他的评论一上来就摆自己的观点,说理味不浓,爱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研究个案做论据,写文章娓娓道来,用一些独树一帜的调皮话语、不经之言祭出一个个振聋发聩般的观点。 


有些观点你看后可能会觉得,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你不得不佩服,张结海的表达方式是独到的、恰到好处的,也非常讨巧。 


在《广州日报》的专栏上,张结海发表了一系列影响巨大的文章。比如对中国电影的系列评论,每篇都被广泛转载,谋杀了众多网友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看帖、回帖;比如写诺贝尔奖的评论,大家都知道、都明白的道理,张结海用一种浅白的、流畅的振聋发聩式语言说了出来。在那些关于中国电影的系列评论中,《章子怡的伟大被低估了一百倍》甫一发表便被疯狂转载,网络口水铺天盖地。全国各地的记者纷纷通过各种途径约访他,他只好关掉手机,闭门谢客。几天后,《再论章子怡被低估的伟大》经广州日报评论版发表后,再次引来又一轮争论。  


张结海对于自己的文字极其负责,他的文章一般不用修改,哪怕标点符号。他是一个受编辑更受读者喜欢的专栏作者。
 
就在写下这些读后文字的时候,12月4日的广州日报上又刊登了一则关于张结海报道。原来他的最新研究报告课题《西方女人眼中的中国男影星形象分析》已经完成,这个报告是他同来自中国、法国、美国、英国、爱尔兰11位同事所做的深度心理调查。报告中有“电影在传播国家形象、国民形象方面非常重要”,“中国男明星应该注意自己的包装”等等很多话题。不出所料,一经报道,争议四起。这次的,张结海应该不会再关手机躲避记者的采访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