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和关键期
(2011-07-29 10:54:37)
标签:
杂谈 |
很多动物,如鸟类,在出生后的特定一段时间里,会对其看到的东西产生尾随反应(object
imprinting),到了成年期性成熟后,这些动物会对早期印刻对象产生求偶和交尾行为(sexual
imprinting)。动物印刻对象可以不是同类,或根本没有生命,甚至是其天敌。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不吃肥肉了。因为有一次宴席上吃的过多。自那以后,每次无意咬到,甚至看到白花花的肥肉,总会体验到一种想要呕吐的恶心。看过BBC关于恐惧症的纪录片,特定事物的恐惧,如:特定动物。都大多伴随着在幼年时期的某次特殊经历。一个小朋友非常害怕狗,是因为小时候去外婆家被一直凶猛的狗扑倒过。从这里我看到,在印刻上,动物与人类可能共享着生物和心理机制。
为什么有印刻?刚出生的个体,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都是非常柔弱的,很容易成为其他动物的美味。所以,大自然必须设定一些机制来保护这些柔弱的小生命。提供保护的最好人选就是ta们的父母,尤其是母亲。所以大自然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快捷方式,把这样重大而核心的适应机制直接写进了基因里,通过快速简洁高效的方式(印刻)来建立亲子之间牢固而持久的情感联结。
动物印刻的发生有时间段的限制,鸡雏孵化后1~6小时印刻频率最高,超过54小时候印刻成功率几乎为0.而且在可印刻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刻的成功率逐渐下降。我想印刻曲线应该类似于正态分布的样子。那为什么会有这个时段?为什么又是特定的曲线呢?可能跟大脑某种神经机制的敏感性变化有关。
人类的可印刻时期相对比动物要长,关键期和敏感期或许就是这个道理。认知上的关键期更为复杂,暂时不关注,但情感依恋的关键期则人类与动物更加相近,如果早期发展中没有跟亲人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将会形成永远难以弥补的缺失。现在很多人说没有安全感,除了自身的物质保障弱和社会性联系少以外,小时候印刻期没有相关经验也是一大原因。这样的人要么伤害自己,要么攻击别人。动物身上也有类似的现象。
印刻本质上是瞬间的深度记忆。刚出生的动物经历了环境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的瞬间完成使得其身体里的应激水平和激素活动发生了快速转变,这个时候大脑的化学环境也应该发生巨大变化,从而使得记忆更加深刻牢固。就像被狗扑倒的时候,我们的应激水平和激素活动快速增强,我们会瞬间对这一经历产生印刻,经久不忘。所以,情绪是记忆的催化剂,也是印刻形成的重要前提。
某种程度上讲,PTSD也是一种印刻,所有极度欢喜,恐惧,悲伤等等的时刻都会产生印刻。说明我们大脑的印刻机制并没有在成年期完全关闭,只是这种印刻产生了耐受性而已。所以,总说学习某种技能存在关键期,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我不完全同意这个观点。只要提供足够的情绪唤起(这个好像很难),学习还是可以像关键期一样迅速。
一旦印刻,可以逆转不?大自然肯定不会设计死结,PTSD也会在后续的经验作用下慢慢的消散,恐惧症也可以使用行为认知疗法慢慢的治愈。只是年纪小的时候印刻的越深,擦除就越难。
此外印刻的时间窗长短,印刻的深度,印刻的事物范围,这些都可以为我们确定物种的进化顺序提供参考。动物的印刻参数与人类的比较可能揭示出人类的某些心理机制(如:依恋),不能用人做实验,就从动物的行为实验中得出对人类有用的启示。
读这篇文章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是如果在专心阅读的时候,突然闪出一个恐怖的巨大鬼影并伴随巨大儿凄厉的叫声,估计,就会产生印刻了,虽然不如小鸭子那么持久,但后遗症还是会长期存在。消极的印刻是有害甚至致命的。而积极的印刻,如:结婚,初恋,巨大成功....通常这样的事件所产生的持久记忆我们简称为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