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常识 硬伤不少
专家评说: 《大敦煌》为何大而不是火
“如同一杯温开水!”,“没有在观众中引起共鸣!”,随着49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大敦煌》上部的播完,这部为人们盼望已经的大作,并没达到市民所预期的效果。“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为何人们盼望已久的巨作并没有达到的预期效果呢?
这些天,记者在采访敦煌学专家郑炳林、著名编剧赵之洵等专家学者,剧情平淡,缺乏常识,硬伤不少是《大敦煌》的难以火爆的原因。
节奏缓慢 难抓观众
“没有很好地发掘敦煌,太过平淡”,11月8日上午记者采访著名编剧赵之洵先生时,他是这样说的。赵先生认为,《大敦煌》讲述了一段让甘肃人难以忘记的历史。从剧情结构上来看基本完整,演员的表演的也是忠实地展现了剧情,剧中的道具布置也基本同历史本来面目相符。但是在已经播出的剧情发展中,没有反映出敦煌人爱国,爱护祖国文物的决心,尤其是敦煌被吐蕃占领,以及归义军前期收复各地的情况,而是过分表现西夏这段人们比较陌生的历史。而是把太多时间花费在人们并不太熟悉的剧情上,在节奏上没有更好地把握矛盾的冲突
。因而在观众中没有引起的共鸣。
除此之外,《大敦煌》还存在着夸张过分,剧情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太多等问题。
如剧中西夏是先攻占凉州、甘州等地后,才夺取敦煌的,而剧中人们为了确保敦煌竟然要想东面搬取救兵。
有模仿《敦煌》嫌疑
9日上午,敦煌研究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说,《大敦煌》模仿《敦煌》的痕迹很重,可以说,已经播出的上部,简直就是《敦煌》的翻版。《敦煌》根据日本历史小说名家井上靖的名著改编,以中国敦煌为背景拍摄的古装战争片巨制,并在敦煌实景拍摄。今天人们看到的沙洲影视城就是当时为这部影片修建的。《敦煌》讲述了北宋时落魄书生赵行德西夏军俘虏,编入由汉人组成的部队,并跟队长王礼结为生死之交,后来赵行德与回鹘公主斯鲁比娅共浴爱河,但因事分手两年,回来时爱人已以死殉节。他在万念俱灰之下赴敦煌埋首整理经书。王礼策动兵变,部队全被歼灭,敦煌亦成一片火海。
专家认为,《大敦煌》上部的故事情节与《敦煌》很像,也同样以西夏占领敦煌为大背景,同样是回鹘公主爱情故事。所不同的是一个是回鹘公主,一个是梅多公主;一个是落魄书生,一个不得意的官员。
总体远离学术界
《大敦煌》一开始就当作正剧来拍摄,甚至本报记者采访编剧时,编剧都在强调这是部正剧,不是“戏说”,既然是正剧,那就要求大的剧情发展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脉络。个别情节可以虚构。但在《大敦煌》中则看不到这样的地方。著名敦煌学专家郑炳林认为,这部电视剧总体远离学术界。
郑先生认为,同二十多年前相比,目前,敦煌学的研究已经深了,很多问题已经非常清楚了。这些年专家们的新观点、新成果在电视剧中没有表现。在对归义军的描述中,缺乏对归义军的历史地掌握,把归义军描写太过软弱。其实,归义军就是一个胡汉联合政权,从其发展历史来看,其艰难道路,内外错综复杂的关系,众多的少数民族,完全可以编写一部令人热血沸腾的传奇故事。可惜剧情没有同史实结合起来,远离了学术界。
场景漏洞不少
《大敦煌》的播出让一些缺乏这一方面知识的观众有了一个初步了解的机会。然而,由于场景中的太多漏洞,有可能误导读者。
在采访中专家们认为,由于《大敦煌》的主创人员对那段错综复杂的历史缺乏透彻的了解,不少硬伤让人无可奈何。其中最为突出的就关于“归义军节度使衙”的场景。
首先,归义军节度使府的名称就错了。在古代悬挂在政府军队办公场所的牌子,一般都称为县衙、州衙。而剧中堂而皇之地把“归义军节度使衙”的牌子挂上了,其实,应该是“使衙”。
其次,把节度使府内打扮得如同寺庙一般,不仅把佛像放在里面,而且出现了一些只有寺院才有的名称。固然这是为了描述背景的需要,但是这样让人无法接受,而且在逻辑上也讲不通。
藏经洞封闭原因太过离谱
藏经洞封闭的原因,学术界提出了多种看法,有末世说,有“鸡肋”说。但绝对没有《大敦煌》中为了保护《大藏经》而封闭藏经洞的说法,因为藏经洞中根本就没有《大藏经》。
在采访中许多专家对,《大敦煌》用戏说的手法来表现这种严肃的问题非常不满。据了解,北宋曾经给敦煌颁赐过一部金粉书写的《大藏经》,可是后来这部经书就不知所踪了,最大的可能就是毁于战火。
一位专家认为,藏经洞的封闭目前已经七八种观点,不论选取那种观点也要比为保护《大藏经》而封闭藏经洞的说法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