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有一天,你将无力怀念
(2008-07-08 07:32:31)
标签:
杂谈 |
怀念青春其实是一件很自然而然的事。你曾经有过那段日子,你曾经经历过那些事情;你现在已经远离了青春,你回不去了,便只能用怀旧来触摸往事和抚慰自己。
同是怀念,方法不同。
江湖人称老六的张立宪,是老老实实地摆出回忆的姿态,向你讲述那从前的故事。《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中,描述了十二章关于读书、打架、买碟、写信、足球的记忆碎片,表面上有趣、幽默,骨子里却有一点挥之不去的忧伤。它们仿佛是一面面镜子,依稀映出你青春的影子。不过,这种回忆是否靠谱,我持保留态度。我不怀疑老六在写记忆碎片时的真诚,却也会怀疑他是否在回忆时,不由自主地对青春作了美化和修饰?我知道,许多所谓的美好,其实是通过记忆强加上去的。就像冯小刚所说,回忆就像是一块木头,先是被虫子咬了许多洞,又补了许多泥子,罩了很多遍油漆——算了吧,我们就不要去追究究竟哪些是木头哪些是泥子哪些是油漆了。有这样一些文字,能抓住我们的眼球,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能让我们为青春开怀大笑或是唏歔不已,就已经足够了。
与事后的回忆相比,当时的日记自然更接近真实。朱家雄主编的《北大日记》,收入的是1990年至2008年间就读于北大的学生日记作品,新生入校时的自豪的青涩,军训时的苦与乐,燕园深处的不懈求索,未名湖畔的浪漫主义,竞选学生会干部,办刊物与演话剧,暑假打工,甜蜜青涩的恋情,征服雪山,为患病的同学募捐,离开校园时的留恋和感伤……青春的热血与激情、忧伤与失落,俱在这些细节之中。这其实是我们青春的共同记忆,但因为有了北大这个背景,这青春历程更能引人关注。不过,这本书里收录的基本都是那些正大光明的、可以摆上台面的内容,感受不到日记应有的“私密性”。要看原汁原味的青春,还是翻出自己当年的日记吧。
丁天的《我的绝版青春》,其实也是怀旧,但这种怀旧以小说形式出现,理所当然地可以加入诸多虚构成分,更能表达对青春的思考和隐晦的情绪。老六在写到泡妞和毛片的记忆碎片时,未免有些半抱琵琶遮遮掩掩,而丁天是在写小说,怎么写都可以说是虚构,因此反而可能更接近真实,更容易表达真实的感受和情绪。在丁天笔下,青春恋爱故事根本不纯美、纯洁、纯白,更多的是情欲支配下的无知、骚动、恐惧、纠缠和盲目。那些少年往事其实是不堪回首的。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青春到底缺失了什么?生活到底因为什么而不完美?直到今天,他仍没有找到答案。他唯有无力地写下这些文字,作为青春的纪念。
相对于回忆和日记,以小说的形式怀念青春似乎是一种主流。冯唐的“北京三部曲”、桑格格的《小时候》以及王朔当年的《动物凶猛》,都是这种手法。不过我们这次要重点推出的是霍艳的《兔八七的小时代》。这是一只1987年生的兔子的“奋斗”史,一个小女生跌跌撞撞闯荡江湖的成长履历:从毫无自信到特立独行,年少一夜成名、拿奖拿到手软;青春期年少无知,出版圈、娱乐圈摸爬滚打,最后练就了无畏的胆量。14岁时,她已开始单骑跑遍北京的出版社,只为将平生第一本书作为自己的“15岁生日礼物”。到现在,她“已经”21岁了,当然有资格摆出沧桑的pose,当然有资格为80后——确切说是85后的集体成长代言。
从前真的是美好的吗?或者只是如普希金所言,那逝去的终将成为可爱?当你开始怀旧,你知道其实是一种悲哀。你知道你已经跨出了青春的门槛,你知道时光流逝、旧日不再来。但是,终有一天,你会知道,你会比现在离青春更远,甚至连怀旧也成了一件难以为继的事。你越来越喜欢怀旧,但能回忆起来的却越来越少。
老六写记忆碎片始于2002年,当时他33岁,算是站在青春的尾巴尖上。现在,年近不惑的他说,自己已经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了。
(南湖晚报7月6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