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桂山系绵延直至翠亨乃成犁尖山,钟灵毓秀的犁尖山下,坐落着海内外唯一一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创建的中学——中山纪念中学。建成于70多年前的纪中民国建筑群红墙绿瓦、飞檐走壁,仍保持着那个年代的遗风余韵,因其独特风味入选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读懂了纪中的红墙绿瓦,就是读懂了纪中以“中山精神”育人的内涵。
http://s4/middle/49159e8cga1f1e1151553&690
■昔日朱楼里传来琅琅书声
暮春的午后,阳光温暖而柔和,沿着一条由老榕树构成的绿道缓步而行,绿道尽头便是纪中的大门,一座主牌坊门楼和左右对称的两个小牌坊门楼并排而立。旁边自建校起就有的南洋杉苍虬有劲,与近旁的朱漆方柱、琉璃翠瓦、飞檐翘脊相映而生出几分隆重,自庄严美观中流淌出更多历史韵味。主牌坊上方赫然是1978年宋庆龄女士亲笔题写的六个金色大字:“中山纪念中学”。
“我们学校美得像个后花园,能在这样的学校教书育人是一种福气!”在纪中任教多年的贾老师如此感叹。正值木棉花开的时节,红硕的木棉朵朵绽放,掩映着红墙绿瓦、飞檐走壁,历史的厚重与春天的新鲜浑然一体,显示出这座名校历久弥新的特质。
沐浴在阳光下的民国建筑群已经超过70岁了,坐落于中间地势最高处的是逸仙堂,逸仙是孙中山先生的号,自然成为纪中的灵魂建筑。逸仙堂一楼已改为校史馆,一幅幅图片、一则则故事诉说着这栋老房子走过的沧桑岁月。二、三楼为清水红墙,上盖蓝色琉璃瓦,屋顶飞檐临空、四角高啄,每角之下都悬挂一枚铜铃,檐下四周皆为彩绘,满目旖旎。与逸仙堂成犄角之势的是慕贞堂,是为纪念孙科的生母卢慕贞而建,现已改成办公楼。
围绕逸仙堂的四栋建筑便是以孙中山先生亲友命名的庆龄堂、寿屏堂、鹤龄堂、皓东堂,分别为纪念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哥哥孙眉、战友杨鹤龄和陆皓东所建。这四大堂的建筑规模、风格一样,均为两层建筑,同样是红墙绿瓦、飞檐斗拱,气势非凡。
记者走过皓东堂发现,这里仍在用于教学,并装上了喇叭、风扇等现代用具,老房子中不时传来莘莘学子的琅琅书声。从1934年开始,这里就成了培育中山本地人才的摇篮,输送出了一大批杰出学子,“五桂苍苍、东海泱泱。庄严吾校、气象辉煌”的校歌从77年前一直唱到了今天。
http://s9/middle/49159e8cg7698304c17e8&690
■“科哥”一手创办了纪中
说到纪中的诞生,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纪中原名“总理故乡纪念中学”,由孙中山之子孙科着手创办,曾任国民党政府立法院院长的孙科在他所撰写的碑文《总理故乡纪念学校记》中写道:“本校之建,固所以追怀总理不世之勋,亦所以策励诸生矢志于学,有以明夫立国之本耳。”孙科为人和善,位居高位时翠亨的父老乡亲们仍然亲热地称他为
“科哥”。孙科为何想在翠亨建一所学校?除了规划翠亨为全国模范农村、纪念其父外,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据工商联退休老干部李国瑞回忆,1927年修建岐关公路时爆发了阻路风潮,一方面不少人认为修路会破坏风水,另一方面修路占用部分农民的农田,所以民间反对声颇高,孙科奉命来中山处理此事,并捐资一万“入股”,最终平息了这股阻路风潮。事后孙科顺便回翠亨探望其母卢慕贞,为母亲生日摆酒宴请父老乡亲,其中一人打趣式地说道:“科哥,这路也修了,怎么不在老家盖一所中学呢,要知道孙中山老先生很注重教育的啊”,此话一出,众多父老乡亲们也开始跟着附和,孙科觉得有理,便把这事记在心里,不久便将建校一事落实。
很少为人知的是,老校区的建设用地主要为孙家祖地和孙家坟场,并占用拆毁了孙氏宗祠。孙科为纪中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亲自主持修建校舍,1936年10月,学校爆发学潮,孙科亲从自南京返校,罢免校长杨国荃,亲任校长。至今,老校区还保留着一块孙科亲手立的石碑,上面写着
“总理故乡中山纪念学校奠基纪念、孙科立启”。纪中秉承了孙科和善的习性,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向社会各界敞开校门,包括贫民子弟,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理念延续到了今天。
http://s1/middle/49159e8cga1f1e407f2d0&690
■新校区延续“老纪中”气质
纪中迄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它生于动荡年代,成长于炮火之间,是昔日香山新思潮以及救国运动发起的根据地,中山大地上第一面五星红旗就在纪中校园升起;1938年,纪中迁至澳门办学,由于学校图书、仪器等设备完善,前来学习者众多,颇得侨胞称许;中山沦陷后,纪中为日军所占领,一度沦为伤兵医院,破坏甚多;而“文革”十年更是给纪中带来浩劫般的灾难,满目疮痍,一片衰败颓废的景象。
今天的纪中,旧校区经过修葺后依然保持原来的风貌,红墙绿瓦、画栋飞檐,新校区也临摹旧校区的风格,延续了老纪中的“民国范儿”,清水红墙加上绿色琉璃瓦,整个学校建筑浑然一体,民族风格浓厚。红墙绿瓦,构成了纪中最耀眼的外在象征,成就了这所“最美丽的中学”。
纪中校长贺优琳曾表示,“红”与“绿”,是纪中学校文化的
“主色调”——红墙绿瓦,红花绿叶,红男绿女(男女着红绿校服),还有红道绿荫,纪中的人行道全是红砖铺地绿荫左右遮盖。每年高考前夕,红色的凤凰花如红霞一般开满学校,人们戏说,纪中学生个个成才是因纪中木棉花开得旺盛,说纪中高考成绩年年优异是凤凰花带来的灵气。
红花绿叶不仅仅美化着学校,净化着空气,还衬托着红墙绿瓦,红墙绿瓦中又培育着红男绿女。我们民族喜欢大红大绿,“红”象征着热情和胜利,“绿”象征着生命和希望。红墙绿瓦,既是纪中最耀眼的外在象征,更在人文底蕴、精神内核上契合了纪中施行的“中山精神+现代素质”的育人模式。
http://s1/middle/49159e8cga1f1e7b77f30&690
■“中山精神”弥漫在校园
二、三十年代的建筑,如果被历史记住,那它呈现的绝不仅仅是反映历史,传承时代的某种风格,它一定是一座铭写精神的“方碑”。也许,历史留给纪中的不是侵蚀,而是栉风沐雨后的坚强和厚重,所以这些民国建筑在纪中不是历史的“收藏品”,而是拿来使用,拿来教导的“德育之作”。
据介绍,纪中老校区的格局与建筑的设计者是当年杰出的建筑家吕彦直,这是他在设计了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之后的设计,从设计者的主观角度上讲,中山纪念中学的格局与建筑之意,比上述二建筑应该更成熟,即对孙中山先生的纪念之意,孙中山先生的精神之意,对孙中山先生“为富强中国而育人”的毅切之意表达得更充分。校园里的各种建筑命名大多与孙中山相关联,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理暗示和启迪,纪中学子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成长,自然而然能体会到“中山精神”的精髓所在。
尽管建筑无言,却成了传达“中山精神”的最佳载体,它好像一本无声的书,让学生置身于这情景里时仿佛置身于活的“中山精神”中。正如贺优琳所说,学校的每栋楼、每棵树,都要达到育人的目的,都要体现“中山精神”这一主题。
当年的红墙绿瓦已经渐渐褪去颜色,但它承载的精神将历久弥新。文化是建筑的灵魂,纪中的民国建筑群尽管经历风吹雨打,依然能被辨认出它的文化含量及历史价值,它留给后人的是一幅珍贵的历史缩影,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精神的传承。
来源:中山日报 2011-04-24 A5 作者:文/本报记者禹媚吴娟图/本报记者吴飞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