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空鼻症疑似杀医动因

(2013-11-07 15:46:08)
标签:

杂谈

北京11月7日电(袁月、马晓慧)温岭伤医事件后,网络上一篇名为《空鼻症,杀医血案的‘幕后真凶’》的文章受到舆论关注。文章称,嫌疑犯因为患有严重的鼻部疾病,继而迁怒于医生。回想之前发生在北京同仁医院的暴力伤医事件,以及最近发生的温岭伤医案,受伤者大多是耳鼻喉科的医护人员。为什么耳鼻喉科的医护人员成为最易受伤的人?有业内人士深度剖析了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并将矛头直指一个公众尚比较陌生的病症——空鼻症。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对此展开了调查。

让人生不如死的空鼻症

空鼻症患者都有着一段大致相同的经历。他们多因为患过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或鼻窦炎,去医院看病;然后,做了微创等需要修除鼻甲的手术,其中有的下鼻甲或者中鼻甲被过度的修除,而致鼻腔功能丧失,此时痛苦就开始了——

患者覃先生告诉记者:“我与你说话的同时,每一次呼吸,都会感到痛。”这种痛让他无法工作、睡觉,甚至失去生存的意志。他不得不放弃照顾妻子、孩子和年迈的老母亲,独自蜷缩在床上,与世隔绝。

去年做了鼻中隔纠偏手术的刘先生,术后一直鼻子不通气、头痛,到医院反复检查,都说没有问题。家人怀疑他得了抑郁症,他还因此失去了工作。为了求医,刘先生跑遍全国各大医院,得到的答复都是,看不出有什么问题。

“这种痛苦只有我们病友才能互相理解。”为了排解痛苦,空鼻症病友建立了各种病友群,想抱团取暖。然而效果有限,刘先生说:“我都退出这样的群了,因为里面整天喊打喊杀,太多情绪沮丧。我不想杀人,我还希望恢复以前的生活。”

什么是空鼻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周兵介绍,这是与鼻腔组织过度缺失相关的临床症候群,及相应的鼻腔鼻窦影像学表现,临床称为空鼻综合征。多数人认为,此病与鼻甲切除过多有关。

鼻甲又是什么呢?“鼻腔里面有些凹凸不平的结构,解剖上称为鼻甲,表面覆盖一层黏膜,黏膜表面又覆一层黏液。”周兵说。

鼻腔就是一台空气调节器,可以感受气味,对吸进来的空气进行加温加湿,发挥过滤作用。周兵说,鼻腔的黏膜,尤其是鼻甲的黏膜,可以感受有气体进入鼻腔。如果黏膜缺失过多了,空调的作用就会减弱,呼吸时会感到一股凉风直接进入到肺里,产生非常不舒服的感觉。手术问题,还是心理障碍?

在临床报告上,空鼻症患者的CT结果往往显示鼻子是正常的。那让人痛不欲生的空鼻症从何而来,它到底是医学界的一个技术难题,还是一个未解之谜?在诊断中,心理障碍是否应该被医生所重视。医患沟通或者加以心理辅导,是否会帮助患者舒缓情绪,成为治疗重要的一部分呢?

有专家发文称,造成空鼻综合征的手术,可能具有破坏性,带来的后果让患者痛不欲生。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等医院的耳鼻咽喉科医生,发表论文指出空鼻综合征病因与最常见的鼻黏膜破坏性手术有关,大约20%的患者会在下鼻甲切除后发展成空鼻综合征。并“认为涉及鼻甲黏膜破坏性手术均须禁止,例如激光烧蚀,严重电灼等”,“呼吁耳鼻咽喉科医生应以谨慎的态度来行鼻甲切除术,防止由于鼻甲手术后发生空鼻综合征的后遗症”。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生也引用国外的最新研究,呼吁“对于任何鼻腔疾患,应首先采用规范的保守治疗方式,确实无效的情况下再采取手术治疗,并杜绝任何无限度地扩大鼻腔容积的手术方式”。

对于手术带来空鼻综合征的看法,也有专家表示,心理因素可能更应得到关注。

浙江省中医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慈军告诉记者,鼻腔位于头部,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大脑神经功能,而这些功能的改变会对人的情绪产生很大影响。

“目前,医学上还不知道空鼻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基础,单纯说鼻甲切除过多也解释不了所有问题。如一些肿瘤病人的鼻腔都空了,虽然鼻腔通气有不适,却极少有类似情况发生。”周兵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给出了一组数据:“我所经历的21例诊断为空鼻综合征的病人中,部分与鼻甲切除有关(主要是下鼻甲),部分病人的下鼻甲并未切除过多,有的病人鼻甲甚至是看似形态正常的。还有2例只是鼻中隔手术,鼻甲未处理。这些病人术前都接受心理科的评估,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由此看来,患者的心理问题似乎更值得重点关注。

温岭伤医事件中,患者曾拿病例到上海、浙江等地医院,给当地专家进行会诊,结果都是“手术良好,不需要再次手术”。北京协和医院一位耳鼻喉科专家认为,患者主观感受,可能是问题的关键。医生在遇到这样的患者时,除了给予对症治疗,舒缓情绪一定是治疗的重要部分。

对于空鼻综合征的争议,郑州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高明认为,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矫枉过正,过度医疗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期影响。“空鼻综合征是西方医学专家在最近20年才提出的,一般会在手术之后出现。它的出现与手术时机把握不好,技术不到位有关系,是一个医源性的问题。现在空鼻综合征的比例已经不高了。” 高明介绍道,“由于意识到了空鼻综合征给患者带来的影响,我们现在尽量不做切除鼻甲的手术,而是通过把鼻甲外移来改善症状。做手术一定要适当,通过术前谈话,能保守治疗的尽量不做手术,有一部分患者是不需要做鼻甲切除手术的。如果药物治疗可以治好,再做手术就是过度治疗。”

在采访中,高明认为空鼻综合征确实和手术有关,但也有一部分患者自身也存在心理问题。比如容易出现焦虑、躯体障碍等。“如果可以在手术前后进行心理疏导,患者的治疗效果会好很多,但是目前很多医院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高明说,“一方面心理疾病都是专科医院做得比较好,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和耳鼻喉科联动起来也比较困难,不少患者对于看心理门诊有抵触情绪,认为心理门诊是看精神病的。在这方面需要加强健康教育。”术前要做心理测试,术后要有心理辅导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医学的最大价值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安慰和帮助病人。

“通常,当一个人得病后,他的心理就会变得脆弱、敏感,承受能力就会差一些,内心往往自卑,需要心理干预。”中国心理干预协会理事何日辉认为,“当然,有的病人也有较强的自制力,不会出现以上的问题,或出现的程度比较轻微。但有的医生没有这个意识,家属也没有这个意识;有时医生意识到了告诉家属,但家属不以为然,医生也没有办法。”心理干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复杂!从不同角度了解病人,这样比单纯给病人开药效果好得多,这就是所谓的人本模式,也是社会发展趋势。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不光是耳鼻喉科,很多学科的专家都已意识到,在对患者身体治疗的同时,对其进行心理的辅导格外重要。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的双心门诊的成立,就是心身疾病受到关注的里程碑事件。胡大一教授说,长期以来,冠心病患者合并心理疾患问题被忽视,很多冠心病患者通过影像诊断等证明无器质性病变,但也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让康复效果受阻。

周兵也同意胡大一教授的观点,空鼻综合征应该是综合因素所致,在诊断是否痊愈时,精神心理障碍应该被考虑进去。治疗过程中,医患沟通十分重要。也许医学检查结果都正常,但病人的感受却并不舒服,这种感受会使病人非常焦虑和痛苦。因此,帮助病人舒缓情绪是治疗的重要部分。

在术前,及时接受精神科医师或临床心理学家的评估和辅导是非常必要的。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刘军大夫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但有一种患者,他无法利用语言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只能用躯体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形成所谓的器官语言,最常见的例子是,小学生上课被老师骂了,结果这个孩子回家后,他会说自己肚子痛、头痛,甚至真的发烧来逃避学校,这就是器官语言。

当患者即将接受手术治疗时,部分患者会感到很焦虑甚至是十分害怕,这样一种高功能的唤起状态会把治疗过程中、治疗过后的一些不舒服的感觉扩大化,当敏感的他感受到这种不舒服后,会更加焦虑,结果形成恶性循环,让他越来越觉得这种治疗给他带来了无限的痛苦。

因此,当医生出门诊时,当你发现你的患者是一个比较敏感或很容易焦虑的人,或对自己疾病很在乎的人,最好建议他去见一下心理科的大夫,做一个心理学方面的评估,调整一下心理状态。接诊医生可以与心理科联合会诊,共同确定治疗方案。接诊的医生应当很慎重地给这位患者解释清楚,他即将面对什么样的治疗,做足术前交流。比如,必须告诉清楚患者,这个手术对他有什么获益和风险,会带来什么不适,会留下多大的疤痕,手术后多久会康复,康复后会有什么异样的感觉等。

那么,经过心理疏导,会给患者带来多大效果呢?目前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确切的数据。有精神科大夫按经验估计,疏导后30%的症状会得到缓解。但无论如何,心理疏导让患者在康复阶段获益,是毋庸置疑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