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际油价波动的周期模型及其政策含义(一)

(2008-03-02 12:36:08)
标签:

财经

 

  国际油价波动的周期模型及其政策含义

 管清友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

摘  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石油市场经历了三次大的油价波动周期,目前国际油价处于高油价周期当中。用多重均衡模型对油价波动的周期进行解释,油价波动的原因来自于供给曲线的特殊性和多重均衡的存在。多重均衡模型的要害在于对油价均衡拐点的判断,高油价均衡向低油价均衡转化需要具备两个条件:1)需求受到明显抑制,增长幅度下降;2)产量增长幅度开始超过需求增长幅度。低油价周期向高油价周期转化的拐点条件则相反。遏制国际油价暴涨要么增加供给(及其幅度),要么减少需求(及其幅度)。本轮高油价周期向低油价周期转换的拐点可能发生在:1)世界经济总体放缓;2)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已经从一种政治思潮落实到各国行动上。未来的油价走势充满不确定性,但做出判断好过不做任何判断。

关键词  国际油价  轨迹  周期  模型  多重均衡  拐点     

 

话语一旦流行,难免不知所云。在新一轮油价上涨的背景之下,石油市场及其价格波动再次成为政府、学术界和实业界关注的焦点和讨论的热点。就如同20世纪石油危机时期关于石油市场的经济论文数量伴随油价的暴涨而剧增一样,21世纪以来的油价暴涨也带来了有关研究文献的“泡沫”。但从国内外已发表的论述油价波动的文献看,要么很简单、缺乏逻辑;要么很复杂,很难说清楚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回顾油价波动的历史轨迹总结出一些基本规律,并利用多重均衡模型来对油价波动做出解释。

 

一、国际油价波动的历史轨迹

 

1.1945年以前:从不稳定到稳定的低油价

1945年以前的油价走势对于分析当今世界的油价并不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其原因在于:第一,在石油工业发展初期,技术水平和开采能力还很不成熟,往往是新油田还没有发现,老油田已经在衰竭。在需求扩大的情况下,油价波动剧烈。但由于当时石油消费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远远小于煤炭,油价的涨跌都不足以引起石油消费国国际收支的很大变化。第二,二战以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石油公司主导石油市场,石油价格保持相对稳定(见图1)。

注:1861-1944 年为美国均价,1945年为沙特Ras Tanura(拉斯塔努拉)阿拉伯轻质油标价。

图1  1861-1945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7。

 

2.1945-1971年:稳定的低油价时期

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全面建设时期,对石油的需求不断扩大。1948年美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67年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世界主导能源,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超过煤炭,达到40.4%,而煤炭所占比例下降到38.8%。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在1960年开始组建,虽然这显示出国际石油公司和石油出口国政府间的关系正在发生改变,但在这一时期,国际市场的定价权仍然掌握在西方跨国石油公司手中。石油输出国的收入来源于特许权使用费。20世纪50年代以后,特许权转变成了利润五五分成协议。虽然欧佩克的成立被认为是石油出口国进行能源合作的重要方式,但是在该组织成立初期,欧佩克成员国的努力没有使石油价格发生大的变化,油价保持比较稳定的态势。1948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原油名义价格一直维持在每桶2.50~3.00美元。但根据2004年美元汇率计算,1948-1957年,原油实际价格在15~17美元/桶区间波动,20%的涨幅与通货膨胀一致。1958-1970年,扣除物价因素,原油价格从每桶15美元跌至13美元之下。1971年和1972年,因美元下跌,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的原油价格的上涨幅度被扩大了(见图2)。[1]

注: 1945-1971年为Ras Tanura 阿拉伯轻质油标价。

图2  1945-1971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7。

 

3.1971-1981年:低油价到高油价

在1970年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出现之前,国际石油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油国政府开始在供需关系日益偏紧的原油市场发挥作用,以公司为中心的旧机制被破坏,经营中的公司被产油国收归国有,丧失了对产油国石油资源的控制权。产油国政府于1971年在德黑兰达成协议,导致油价猛涨①。第二,美国的石油产量达到了顶峰,而欧洲和日本对石油的需求仍在增长,这就使得世界对欧佩克的石油需求量飞速增长,这些需求绝大部分依靠中东的石油产出来满足[2] 。第三,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年以后,世界主要国家的货币与黄金脱钩,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石,美元本位制确立。

1974年,美国与沙特货币当局达成了一个秘密协议。该协议规定沙特中央银行可以购买在竞拍机制之外的美国政府债券(美国政府保证这些资金的安全),但沙特必须确保以美元作为石油的计价货币。这个协议在迈克尔(Michael)任美国财长期间又从沙特拓展到了整个中东地区。由于沙特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因此欧佩克其他成员国也接受了这一协议。美元与石油“挂钩”成为世界的共识,任何想进行石油交易的国家不得不把美元作为储备。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由于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对以色列表示强烈支持,导致一些阿拉伯原油出口国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原油禁运。此前石油输出国已经下定决心要提高油价,战争的爆发给它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10月16日,欧佩克的六个海湾成员国单方面把油价提高了70%,沙特基准原油标价从3.01美元/桶提高到5.12美元/桶。这一决定对欧佩克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收回了油价的决定权。

1973年10月18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也召开会议,决定用石油减产作为武器,支持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的战争,宣布每月削减5%的产油量,直到以色列撤出1967年战争中攻占的领土,并同意承认巴勒斯坦人的权利。

当时,阿拉伯国家原油日产量减少了500万桶,但由于其他国家将日产量增加了100万桶,原油日产量净下降400万桶。1973年10-12月,全球石油供给下降了7%;1974年3月,比1973年10月的水平还低5%。原油价格由1972年的约为3美元/桶上涨到1974年年末的超过12美元/桶。

1974年初,美国在华盛顿召开国际能源会议,制定了“国际能源规划协议”,同年11月,国际能源机构(IEA)成立。IEA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发达石油消费国之间的合作,削弱欧佩克的谈判能力。1974-1978年,世界原油价格基本保持在每桶12.21-13.55美元。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价格甚至呈现小幅下跌。

1978年11月,伊朗发生了推翻巴列维国王的革命。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这两大政治事件把第二次石油危机分成了两个阶段。由于西方国家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普遍经历了恐慌心理,在第二次石油危机的第一阶段,各石油消费国已经发生了在现货市场争抢石油的“大战”。伊朗和伊拉克发生的事件放大了这一恐慌,并导致了又一轮油价的上涨。

两伊战争的爆发使刚刚平静的国际石油市场再度陷入恐慌,其直接原因是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生产能力受到损害。在战争爆发初期,伊朗的石油出口迅速下降到100万桶/日,到1980年第四季度石油出口就完全停止了。伊拉克的石油产出也随之下降,从战前的350万桶/日降至1980年底的50万桶/日。1980年秋,现货市场原油价格急剧上涨,从战前的31美元/桶上涨到12月上旬的40美元/桶。但IEA成员国的有效合作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年底原油价格降到每桶35.5美元,然后一路下跌。到1981年7月,原油价格仅比战前高出5个百分点,而且这一价格水平继续保持了下去(见图3)。

注:1971-1981年为Ras Tanura 阿拉伯轻质油标价。

图3  1971-1981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7。

4.1981-1997年:高油价到低油价

1981年石油危机结束以后,国际油价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下跌态势(见图4)。虽然名义价格仍然不时出现剧烈波动,但是国际石油市场没有再出现供给短缺的现象,即便期间发生了海湾危机,也只是造成石油的即时价格上涨,并没有超过石油危机时期的实际价格,也没有超过石油消费国的承受能力。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联合国随即宣布对伊拉克及科威特石油出口实行全面禁运。国际市场的原油供给每天减少470万桶,占全球总需求的7%左右,这一比例已经达到IEA设定的严重短缺标准。之后,国际油价大幅上涨,三个月内从每桶14美元突破40美元(10月9日)。但供给的短缺很快被OPEC国家增加的产量弥补,油价很快回落。1991年1月,国际油价反而出现大幅下跌。纽约商业交易所2月份交货的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WTI)收盘价在海湾战争的第一天就下跌了10.56美元/桶。同期在欧洲、亚洲和其他地区的石油期货和现货市场也出现了下跌的情况。所以,此次油价的波动并未对世界经济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应对此次海湾危机的国际合作被认为是第一次全面的国际能源合作。首先,这是产油国和消费国的一次合作。在国际市场每天减少470桶石油供应的情况下,欧佩克国家除伊朗外,各成员国均同意提高自己的石油产量,以弥补对伊拉克实行贸易禁运而造成的国际石油市场的供应短缺。国际能源机构则启动应急机制,各成员国通过信息、交换和政策协调,稳定了市场心理,避免抢购的作用。

其次,这次合作是在四大国际组织框架内完成的。一是联合国,其有关决议为全面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二是国际能源机构,该组织框架内的合作起到了交换信息、协调政策和稳定市场的作用。三是北约,美国及其盟国在北约框架内的军事合作,为发动海湾战争奠定了基础。四是欧佩克,其成员国通过内部协调,提高产量,稳定了国际市场。

注: 1981-1983 年为Ras Tanura 阿拉伯轻质油标价,1984-1997 年为布伦特即期现货价。

图4  1981-1997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7。

 

5.1997-2006年:油价持续走高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际油价继续下跌,并在1998年创下了年均价格的历史低点。在经历了1999年和2000年的反弹后,国际油价有所回落,然后从2001年开始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周期。2001-2006年世界经济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全球GDP 增长率从2001 年的2.6%逐步攀升,2002、2003、2004年分别达到3.1%、4.1%和5.3%,2005 年有所回落,但仍然维持在4.8%的高位,2006年则达到5.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7年全球GDP增长率为4.9%,比2006年有所回落但仍然维持稳定增长。2001年以来,由于各国纷纷出台宽松的经济政策刺激本国经济,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原油需求的增加使得国际油价进入上升轨道。这一时期,国际油价连续突破30、40、50、60、70、80、90美元/桶的年均价格关口,并在2007年11月份达到99美元/桶的盘中价格,逼近100美元/桶大关(见图5)。

注:1997-2006 年为布伦特即期现货价。

图5  1997-2006年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