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婆媳关系洋婆婆混血儿小托便盆训练二岁托马斯奶奶机场分别告别 |
分类: 我爱我家 |
插图:送奶奶上飞机前,我和小托在楼前等拖把把车从车库开出来,我让小托笑,妈妈给你照相,他就“假乐”,是他现在的signature
pose。
插图:再来张假笑的。这是奶奶走之前给我剪的新发型。
插图:深情凝望的时候暴露了自己最近的“爪”伤,自己伤自己的那种。
小托近况:
1)过渡期:去幼儿园,送到门口完全不哭了,屁颠屁颠地跑到教室。对老师很友好,那天一进门居然拍了拍老师的肚皮(那个门口专门负责接孩子的老师有点胖)我替儿子觉得很不好意思。 进门前唯一的要求就是“mama 抱抱me in
school"(小托要求我在学校说拜拜之前要抱着他),不再说要去“妈妈的学校”这样的话了,要求非常合理,每次妈妈都满足他。
2)三明治:在买了三明治机之后,以前不爱吃三明治的小托对三明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肚子饿了,也会时不时的要求“Mommy I want sandwich"。三明治其实是很有营养的,没有“大油”,有菜有肉有起司,中午一顿饭营养全保证了。而且晚上我也不用再做第二天的午饭,早上起来现做就好了,两三分钟搞定,超级省时间,现在知道那些美国的超级妈妈们是怎么养几个孩儿了。当然了,等小托正式入学(9月份),我还是要中西合璧地养滴。现在夏令营非常时期嘛。
3)小大人的英文:小托的英文长进了不是一点半点,反正在家里谁说话他听不懂就不许人家说,从开始
的“no talking",到这个周末居然蹦出来了一句“Mama Stop. I don't want to listen to
this."我当时着实楞住了,被他。
正文:
。说这个经典语录的朋友和婆婆住在一起,因为她的婆婆早年守寡,她和她老公结婚后就一直和婆婆住在一起,可能要这样住一辈子,因为她老公是独子。她的妈妈其实住的很近,每个周末她从娘家回来,妈妈都会给她带一大堆好吃的。这边的婆婆就不乐意了。每次吃晚饭的时候,婆婆就问她“你喜欢吃么?怎么吃的这么少?不好吃么?”我朋友说她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可是又真不想撒谎。她是土生土长的湖北人,老公家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她说就婆婆做的再好吃怎么能和妈妈的“爱心餐”比呢?
第二天早上起来,大家好像也就没事人一样了,互相问候早安,出门说再见。我婆婆和我都不喜欢记仇,绝对不是斤斤计较之辈。否则,家无宁日,我老公的日子也不好过。要不说,这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是不一样捏,俺们都是新时代的知识女性。
。我婆婆喜欢bath,shower在英文里的意思就是淋浴,bath在英文里的意思就是盆浴。人们通过bath,来放松一天紧张的神经,可以用精油,蜡烛,在澡盆里放入海盐,同时进行护肤,去死皮,面膜等诸多美容项目。脸上是护肤品不好选,也不知道个人喜好,浴液浴盐和美体油相对就好很多。于是我买了一套“睡前放松系列”。本来看上了一款“减轻压力”系列,又怕婆婆误会俺的意图(虽然我觉得我和她都需要些stress
relief
)。卡片选的主题是" OUR
THANKS",代表俺们小家三口人对她的感谢,不光光是我一个人的,一共有三个页面,我一页,写在最后,中间一页我替小托写的,第一页我留了空白,让拖把完成。
我的那一页是这么写的(翻译成中文):
“亲爱的伊莎贝拉:
谢谢你这段时间对小托的照顾。还要感谢你时常要忍受我“摇摆”的情绪。
如果我曾经说过什么话伤害了你的感觉,我深深的表示歉意。
你知道我有多么的爱你,我从来没有想去伤害你。
请你原谅我,接受我的道歉。
爱你的刘刘
亲你”
我替小托写的那一页,替他说出了将来会如何如何的想奶奶的话,并趁着奶奶不注意的时候用他擦上口红的小指头按了手印。
拖把的是用葡萄牙文写的,拍这个照片的时候,还是空白,他是最后一个写上去的,典型他的风格,我叫他“最后一分钟先生”。
我还在里面放了几张洗好的小托的照片。另外把所有小托在过去三个月的相片刻成CD放到了礼品包里。
见图:礼物和写好的小卡片。
插图:星期六一大早,俺心情就不好,隐隐约约得觉得有点不对劲。
插图:伤感归伤感,玩起奶奶这个推行李的小推车,就啥啥的全忘光了。
插图:机场的分别,我和奶奶的拥抱.....我替他们选择了一个地点,这个行李车不错,我居然还能推的动。
插图:我是大男孩了,在机场我就喜欢找四五岁的小姑娘搭讪,可是人家都对我爱答不理的。俺爹告诉我,不要光说“hi"
hi个不停,接下来的一句要开始介绍自己“my name is
Thomas"。别说,姜还是老的辣,这第二句一出来,小姑娘不懈的从嘴边吐出了“芳名”。下一步怎么办,应该问年龄么?爸爸还没教
。
插播:爸爸给我和奶奶妈妈的摄像,他技术太差,我实在看不过去,喀嚓给ta把镜头给挡住了,有这么照美女和帅锅的么,误人子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