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藏家
亮点描述
金石拓片,是一项被上千年来的文人墨客视为“雅藏”的收藏门类,究其原因,是由于它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建筑、美术以及文化价值。金石拓片曾在北宋、清三代、清末民初的三次全国性收藏热潮中,一枝独秀,备受藏家追捧。而在我们河北,就有这样一批藏家。拥有十万张拓片却只收藏研究,概不出售,故而,苟志俊可谓特立独行的一位藏家。
□文/图 本报记者 牛珍涛
其实,早在2010年,记者就听藏友透露,省城“隐”着一位大藏家,至少藏有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金石拓片近十万张,初闻之下,令人瞠目结舌,十万张拓片,什么概念!后来,又有多位书画界、收藏界朋友向我证实:确有此事。但心内仍对这个天文数字不敢相信。日前,记者坐在这位藏家——苟志俊先生对面,问他拓片收藏总数量,他云淡风轻地说了句:“没有仔细统计,大概十来万张吧。”
拓片在古代曾是首选藏品
苟志俊开始关注拓片始于1985年,起因很简单:一块残碑上的精美纹饰深深吸引住了他。他说:“碑虽无言,但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信息,换言之,碑有其特定的‘精气神’!也正是碑的这种特质打动了我。”其实,在我国,收藏拓片历史悠久。早在北宋时期就开始大兴金石拓片收藏之风,文人雅士将书法精美的碑刻拓片装订成碑帖供书法习用,但可惜的是,历经战乱、传承至今的宋拓本实属凤毛麟角了;到了清康雍乾时期,金石学再度受宠,若再经名家题跋,碑帖顿时会增值几十倍乃至上百倍。只是可惜,名家题跋留存至今的也极为稀少;清末民初,则是收藏的又一个兴盛时期,一些文人墨客竞相在琉璃厂淘宝,不惜重金购藏,使碑帖价格飞升。如1931年,罗振玉将所藏金石书画珍品出卖,其中明拓《乙瑛碑》、《礼器碑》分别标价200元、250元,而书法大家赵之谦、黄小松的篆书、隶书的对联不过30元、50元而已,碑帖之炙手可热,可见一斑。
苟志俊介绍说,在中国传统收藏家的心目中,善本碑帖才是首选之藏品,其后方是宋版古籍,然后才是字画。可现在的市场上,一件书画作品的价格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甚至上千万,而碑帖的价值则被严重低估,这本身属于一种不太正常的情况。
日积月累 方藏得近十万张拓片
苟志俊的收藏底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打下的,当时,拓片市场十分不景气,对拓片收藏有执着一念的他,曾倾尽所有,从石家庄的一处老书店的画廊里一下购买了一万多张拓片。“当时拓片没人看好,连买带送给我,一张合下来,只有1毛钱甚至几分钱,确实太便宜了。”话虽这样说,他当时还是下了很大决心,因为,这笔钱,对于刚从部队转业的他而言,实属一笔巨大的开支。可为了自己这个爱好,花就花吧。就这样,一万多张拓片,为他打造了一个高起点的收藏平台。
苟志俊痴迷碑帖拓片收藏,这在圈内人所共知,哪里有石碑出土,朋友们都会在第一时间告知他,然后他就会急匆匆地跑去拓印。“我很庆幸能用拓片这种形式,给我们河北留住一些历史的痕迹。”前几年,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一个建筑工地挖出了七八块完整的石碑,听说消息后,苟志俊急忙赶到了现场,进行拓印,在一天的紧张工作下,那几块碑拓完了。令苟志俊没有想到的是,当天晚上,那几块碑就被人捣毁然后运送到垃圾填埋场了。“那可都是明代的碑刻啊,就这么毁了,心痛啊,可又无力回天。”现在提起,苟志俊依然唏嘘不已。另外,在另一个城中村的村头,几年前曾叠放着几通老碑,他在路过时曾注意到,但等他有了时间再回头去找那些石碑时,发现已经悉数不见,问村民,也都不知去向,这令他更是遗憾不已……
因为拓片收藏这个爱好,苟志俊还经常远涉深山,至于在拓印拓片时,到底有多少次从摩崖石刻前摔倒,已经数不胜数了。为了做好一块拓片,一天不吃饭是经常有的事。有一次,他独自一人到井陉深山中为一处摩崖石刻做拓片,不慎失足,一下摔晕过去,过了好久才苏醒过来。
不仅如此,苟志俊还受到一次近乎绝望的打击。2010年9月的一天,他打开了自己家的小房,可眼前的一幕,让他如同遭受晴天霹雳,上面的一家饭店漏水,小房内已水流成河,他精心装箱珍藏的15000余件拓片和3000多本各类书籍悉数浸泡在水中,多数已经烂成了纸浆。现在忆起,他坦言当时自己的心都碎了。万幸的是,他所收藏的部分宋代及明清拓本没有放在这里。“若我那些拓本也被毁了,那我会疯了的,肯定会把所有藏品付之一炬,再也不碰了。”被水毁掉的一万五千多件拓片,有很大部分都是明清碑刻的孤品,具有不可复制性。也就是说,苟志俊再也不可能收藏到那些被毁的拓片了。“后来我想,收藏之道,得失随缘吧。”苟志俊轻声说,但眼中仍流露出一丝感伤。
藏家猛增 价值提升
苟志俊介绍说,现在的拓片收藏队伍迅速壮大,我省在2012年12月成立了专门收藏团体“河北金石学会”,会员队伍日益扩大;此外,有很多书画家也陆续认识到拓片、碑帖收藏的重要性,逐渐加入到收藏大军中来。但他也毫不讳言,目前的这类收藏尚处于低谷,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人们对于拓片的价值认知不足,在整体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藏家们惜售心理较强,故而在各拍卖行上拍的藏品,多为路边货,缺乏精品;其次,因总体藏量不算太大,故而藏家们也不愿过多炒作拓片、碑帖的价格,以免付出更多代价进行精品集藏。
其实,近两年,因为国内艺术市场的火爆,碑帖的行情略有回升。2003年,上海博物馆花费450万美元从海外购回4册宋拓《淳化阁帖》;而在2005年的翰海秋拍中,《宋淳化阁帖第6卷》以396万元成交。再如北京翰海拍卖的三国《王基残碑》拓本以34.1万元成交,上海嘉泰拍卖的《戏鱼堂法帖》以82.5万元成交。这些,都为拓片、碑帖收藏的趋好,注入了强心剂。
另外,苟志俊提醒藏家,目前最受市场欢迎的,首先是青铜器铭文拓片,其次是文字石刻拓片,此外,汉画像拓片逐渐成为藏家眼中的新宠,日益受到青睐。
金石拓片收藏 记清五要素
对于新涉入金石拓片收藏的藏家,苟志俊建议不要冲动入市,首先应多看原石、原碑,提高眼力,记住各时代、各地域石刻的历史背景、造型特点、纹饰特点,现在市面上假的拓片、碑帖也非常多,稍不留神就会尝到
“打眼”的苦头。其次,要循序渐进,在收藏中研究,在研究后收藏,不要因贪大、贪精而投入极大物力、财力,致使血本无归。再次,一定要明确收藏方向,要有专题侧重,比如在碑刻、瓦当、汉画像等门类中选择一门,搞专搞精。另外,苟志俊介绍说,有以下几点,在收藏时需要格外注意。
一、拓片、碑帖的年代。拓片、碑帖的年代一般分为书写年代、刻碑年代、拓本年代,前二者基本上时间相隔不是太长,通常所说的碑帖年代指拓本年代。一般拓制年代越早越值得收藏。比如苟志俊所精心收藏的
“定武兰亭集序”拓本,不仅为宋代拓本,且有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亲笔题签,论其价值,堪称国宝。
二、珍稀度。收藏者需要先弄清几个概念。重刻本是将经过校勘的底本重新雕刻,其行款版式可与原底本相同,也可以不同;翻刻是依底本原式照翻,非但行款字数一样,甚至讳字、刻工姓氏也照样翻雕;造假者根据书本上的资料杜撰成文,进而书写镌刻乃伪刻本,毫无价值可言;书籍或碑帖最早的刻本或拓本,为以后各本所从出者即为祖本;孤本是指现在仅存而别无它本的碑帖;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的原拓版本;善本是指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碑帖。若碑帖属于祖本、孤本、珍本、善本,则价格不菲。
三、碑的体积。原碑的体积越大、铭文越多,碑帖的价值越高。
四、历史典故。记载历史典故或与历史事件有关的碑帖极具收藏价值,例如《大唐中兴颂》。碑刻拓本的历史文献价值越大(比如能阐明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或能澄清历史上一些重要失误),艺术水准越高,价值就越大,价格当然也越高。
五、作者名气。出自名家之手或经过名家题跋的,其价格要远高于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