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陆荣之翁洪武陈辉董书兵李鹤杂谈 |
多图
展览时间:
2015.11.26 - 2015.12.15
开幕时间:
2015.11.29 15:30
展览城市:
北京 - 北京
展览地点:
颐和悦馆•莱维艺术空间
学术主持:
陆蓉之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颐和悦馆·莱维艺术空间 北京融鼎投资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北京博大创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圣希满(北京)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策 展 人:
刘彭生 祁杰飞
参展人员:
陈辉 董书兵 李鹤
展览备注:
出品人:赵羲
展览筹划:高拥华 佟德丽
展讯介绍
原•溯——回归形神并俱的审美追求
雕塑,是人类原始以来对“形”所能做到最具体的记录,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便掌握了成熟的雕塑技术,而且雕塑就是他们主流艺术的一个重要范畴。然而,中国却没有类似西方一套完整的三维空间艺术的门类和技术范围,一直到近代才真正认识了在西方文化传承里占有重要地位的雕塑艺术。因此,中国历史里尽管有许多传世的绘画大师,却没有任何可以叫上名号的雕塑大师,不论建筑上附着的雕刻,佛像,还是各种微雕,都是匠人的工艺之作,虽然不乏巧夺天工之作,但是总成不了什么大气候。雕塑在中国,直到20世纪初面对的都还是一片荒原,鲜有惊人的成就。
20世纪发展成熟的西方式学院美术教育,引进的教育系统,雕塑自然是重要的一个环节,终于为雕塑领域,起到培育人才的作用。先后出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的三位教授,1970年生于浙江的陈辉,1968年生于新疆的董书兵,和1972年出生于辽宁的李鹤,从地理环境而言,他们恰恰来自中原大陆的南方、西方和北方,代表了中国五千年丰富而多元历史文化的三角关系。他们全都曾经接受正规的美院科班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本功夫与材料方面的知识,然后选择留在学院体制内担任教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而他们三人对雕塑这门艺术的热爱,促使他们自身的创作不辍,而且在理念上不断与时俱进,教学相长,他们一直走在时代的先锋。
陈辉在浙江出生,中国古建筑所体现的江南文人的审美情趣,潜移默化了他一种淡然与简约的气质。他2009年的《行进》展现了文人绘画里“雅”的意趣,而2014年的《高山流水》系列乍看是西方极简主义的风格,但是更多的是从传统写意山水悟出寓意尽在有形与无形之间。陈辉曾在俄罗斯彼德堡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然而他的雕塑作品早已跳脱了俄罗斯学院派风格路线,2009年以不锈钢媒材所作的《欲望城市-花系列》,有一种时下流行青春气息的动漫美学风,幽默、可爱,令人莞尔。悠游于各种不同的材质里,表现出他深思熟虑后的精炼语汇,主要是“形”的本身赋予了一切的意义。
在西部生长的董书兵,原本应该是位粗犷的汉子,却是以婴儿的题材崛起艺坛。这种创作者外形个性与他所作的作品内容形式极端对比的案例,古今中外并不少见,但是像董书兵一名大汉却执着于婴儿和孩子的题材而乐此不疲,却是相当罕见的,显然是他个人的选择。如此对婴儿的情有独钟,使得他在孩提的世界里创造出各种叙事的可能,例如2008年的《行者》和2014年的《行者•探》,虽然都在描写一个小男婴的动态,但是两者材质不同,一是铸铁,一是铸铜,所表现的情绪和姿态也都各有巧妙,都是因为董书兵平日对孩童观察入微的缘故。董书兵当然也会创作其他的题材与非具象的作品,不过他凭借单一题材而闻名,是靠着他深入剖析看来天真无辜的婴儿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赋予他的作品一种叙事,说故事的功能。
三人当中年纪最轻的李鹤,70后的他毕业于鲁迅美院,在校的训练奠定他扎实的技艺,原本可以从事任何风格的创作,他出人意表地以“东方红”为题材的系列作品异军突起。相对于同时间他的同辈艺术家对那个时代的反讽,李鹤认为那些哗众取宠的作品太泛滥了,给人玩世不恭的印象。所以,李鹤的人物塑像,更多的是如实再现昔日风靡成千上万的群众审美观。李鹤的人像雕塑是当代的,他用艺术收录了不少历史人物,而偏偏他又不甘于一五一十如实记录,有时他特意保留了刀斧砍鑿的痕迹,流露出属于表现主义特别擅长的情绪与感情的表达,又和传统的学院派风格有所区隔。
三位青年教师的联展,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实力和截然不同的创作观,恰似一本简缩版的中国当代雕塑史,涵盖了方方面面风格与发展方向。
从他们三位的雕塑来看,他们的作品,是会思考的空间艺术。
陆蓉之
本次还邀请北京大学文博系翁洪武教授来编写三位艺术家11月29日展览画册评论文章,展览“原·溯”即将在北京颐和悦馆开幕,此次陈辉、董书兵、李鹤的三人联展,带来数十件近期创作的雕塑作品,除了各自风格的阐释,也同样是一场学院雕塑的亮相。艺术家和美院老师的双头衔,雕塑材料与形状探讨,文化与身份,传统以及我们置身其中当下生活,都是此次作品围绕点,而三位艺术家也将切身的感知和对社会的感受,通过雕塑呈献给观者。
也许在今天这个观念艺术大行其道的时代,人们差不多已经忘记了艺术的最初的本性。而李鹤就把自己放在本来定义的艺术范围之内,这一方面与他的学院身份有关,另一方面与他对艺术的理解有关。李鹤在阐释自己的作品时,最直接的词就是“具象”,是一种直接的、未经概念中介的方式。“再具象”是李鹤给自己的雕塑所下的“定义”,不是所谓的“新”,而是“再”继续,对本体挖掘和沉淀。这个本体可以说是一种观念的理解和塑造,同时也是在创作中塑造真实的痕迹。对他来说,艺术是会轮回的,就像是一个循环的系统,而艺术最终还是要回归本质。
李鹤在工作室
李鹤作品 《原本》 青铜 700×200×700mm 2008年
观众可以在他的一系列人体雕塑中读到了某些特别的东西,一种慢慢渗透至心灵深处的难以言表的感受。一个雕塑既简单又隔阂,虽然一目了然,但是静观后,人体整体的微妙细腻带给你的是一个足够“真实”的艺术世界。当然,李鹤的人体的确也是一种忠实的描述,但忠实的描述不等于简单的复制,它可能换成了符号,不变的是忠实地传达自己的感受,如此坦诚。这些具有社会身份和文化特征的人的身体,他们的肢体动作、表情神态都在诉说他们特殊的经历与人生际遇,并由此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为什么要做这些人,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符号,都是一个纪念碑的载体”。
现代社会是一个关乎人、自然、生物等可持续的生态话题,人欲望的无限扩张给社会现场带来了诸多困境。延续至今,现实的社会图景淹没了古代“山水”诗意的追寻,这是一个蜕变的现实之境,而陈辉就在其中。陈辉出生在南方,也许是家乡文化的渲染,他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带些许文人情结,从家乡抒情到现代抽象,再逐步到中国传统文化在雕塑语言中的现代转换,他始终在追的是中国文化的“根”。陈辉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脱离不了中国文化的情节,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也离不开文化内涵在里边,或者带有中国文化的抽象元素,具象是带有具意象的具象,抽象是带有文化的抽象。”他的作品正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文人器物、山水题材中进行当代审美性的拓展,以古换新。
陈辉工作照
陈辉作品《高山流水》 石30x50x40cm 2014年
东方禅修中有关于参悟的三个递进之境界:初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再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陈辉在作品中呈现的视角就是生发与此,将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无形之乐,蜕变成现代审美的欲望之境,进而寻找艺术精神的三维视觉转化,更重要的是把精神置入内心,创造每个人心中的“山水境界”。
每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人物的情感与人生、人性与命运,才是艺术家希望去挑战的内容。董书兵展现给我们的则是完全不同的雕塑语言——婴儿,这也是他作为父亲后的人生体悟和积累。他觉得“哭泣的婴儿和欢笑的大人成为了现实更有意思的参照”,时间带来了改变,然而更多是经验上的参照。用董书兵的话说,这样的改变带来的思考就像“重新审视生命”。
董书兵工作照
董书兵作品《计·量》 青铜 60x30x46cm 2008年
为什么选择婴孩作为创作的主题?很多人都在问董书兵。他说:“婴儿都是哭着出生的,第一声就是哭声,它不带有含义,只是告知大家我来到这个世界了。有一次看到我的孩子抢了另一个孩子的玩具,被抢的孩子哭的很大声,很伤心,但是周围的大人们都在笑,边哄边笑,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这样完全生活的细节的确让人容易忽略,却激发了一个艺术家不同的文化和身份方面的感触。董书兵说:“我们照顾孩子,都是以一个俯视的角度看他,盖被子,喂奶,都是低着头的,当有一天,这个孩子需要你去仰视他,这就会给我们一个冲击,重新去审视生命承载的意义”。越是当下的直接感受,越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性,一个孩子的苦笑,静睡中,这个小生命体的天真故事赋予了雕塑本身的叙事性,向往一种安静的纯粹与温暖。
文化艺术狂飙突进的发生与否,从来不以人的心愿为转移,很大程度上,倒是依赖主流文化导向,三十多年来,我们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如饥似渴,而这种饥饿感如今没那么灼人了,因为在海量的信息中,我们逐渐找到自己的原点和方向。也正如三位艺术家所认为的:艺术家是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思维判断的,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同时,我们已经开始了革新,并深扎在中国的语境中,不盲从,不随波逐流。
也许,无论艺术家处在什么时代,他就会不自觉地把对这个时代的人的理解,对他们内心世界的洞察带到作品中去,同时还有不能忘却的根源在,那就是当代中国文化继承和精神开拓,也是正是通过艺术家的这种中介作用,为中国当代社会塑造出了完整的形象和精神图谱。
展览时间:
2015.11.26 - 2015.12.15
开幕时间:
2015.11.29 15:30
展览城市:
北京 - 北京
展览地点:
颐和悦馆•莱维艺术空间
学术主持:
陆蓉之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颐和悦馆·莱维艺术空间 北京融鼎投资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北京博大创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圣希满(北京)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策 展 人:
刘彭生 祁杰飞
参展人员:
陈辉 董书兵 李鹤
展览备注:
出品人:赵羲
展览筹划:高拥华 佟德丽
展讯介绍
原•溯——回归形神并俱的审美追求
雕塑,是人类原始以来对“形”所能做到最具体的记录,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便掌握了成熟的雕塑技术,而且雕塑就是他们主流艺术的一个重要范畴。然而,中国却没有类似西方一套完整的三维空间艺术的门类和技术范围,一直到近代才真正认识了在西方文化传承里占有重要地位的雕塑艺术。因此,中国历史里尽管有许多传世的绘画大师,却没有任何可以叫上名号的雕塑大师,不论建筑上附着的雕刻,佛像,还是各种微雕,都是匠人的工艺之作,虽然不乏巧夺天工之作,但是总成不了什么大气候。雕塑在中国,直到20世纪初面对的都还是一片荒原,鲜有惊人的成就。
20世纪发展成熟的西方式学院美术教育,引进的教育系统,雕塑自然是重要的一个环节,终于为雕塑领域,起到培育人才的作用。先后出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的三位教授,1970年生于浙江的陈辉,1968年生于新疆的董书兵,和1972年出生于辽宁的李鹤,从地理环境而言,他们恰恰来自中原大陆的南方、西方和北方,代表了中国五千年丰富而多元历史文化的三角关系。他们全都曾经接受正规的美院科班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本功夫与材料方面的知识,然后选择留在学院体制内担任教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而他们三人对雕塑这门艺术的热爱,促使他们自身的创作不辍,而且在理念上不断与时俱进,教学相长,他们一直走在时代的先锋。
陈辉在浙江出生,中国古建筑所体现的江南文人的审美情趣,潜移默化了他一种淡然与简约的气质。他2009年的《行进》展现了文人绘画里“雅”的意趣,而2014年的《高山流水》系列乍看是西方极简主义的风格,但是更多的是从传统写意山水悟出寓意尽在有形与无形之间。陈辉曾在俄罗斯彼德堡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然而他的雕塑作品早已跳脱了俄罗斯学院派风格路线,2009年以不锈钢媒材所作的《欲望城市-花系列》,有一种时下流行青春气息的动漫美学风,幽默、可爱,令人莞尔。悠游于各种不同的材质里,表现出他深思熟虑后的精炼语汇,主要是“形”的本身赋予了一切的意义。
在西部生长的董书兵,原本应该是位粗犷的汉子,却是以婴儿的题材崛起艺坛。这种创作者外形个性与他所作的作品内容形式极端对比的案例,古今中外并不少见,但是像董书兵一名大汉却执着于婴儿和孩子的题材而乐此不疲,却是相当罕见的,显然是他个人的选择。如此对婴儿的情有独钟,使得他在孩提的世界里创造出各种叙事的可能,例如2008年的《行者》和2014年的《行者•探》,虽然都在描写一个小男婴的动态,但是两者材质不同,一是铸铁,一是铸铜,所表现的情绪和姿态也都各有巧妙,都是因为董书兵平日对孩童观察入微的缘故。董书兵当然也会创作其他的题材与非具象的作品,不过他凭借单一题材而闻名,是靠着他深入剖析看来天真无辜的婴儿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赋予他的作品一种叙事,说故事的功能。
三人当中年纪最轻的李鹤,70后的他毕业于鲁迅美院,在校的训练奠定他扎实的技艺,原本可以从事任何风格的创作,他出人意表地以“东方红”为题材的系列作品异军突起。相对于同时间他的同辈艺术家对那个时代的反讽,李鹤认为那些哗众取宠的作品太泛滥了,给人玩世不恭的印象。所以,李鹤的人物塑像,更多的是如实再现昔日风靡成千上万的群众审美观。李鹤的人像雕塑是当代的,他用艺术收录了不少历史人物,而偏偏他又不甘于一五一十如实记录,有时他特意保留了刀斧砍鑿的痕迹,流露出属于表现主义特别擅长的情绪与感情的表达,又和传统的学院派风格有所区隔。
三位青年教师的联展,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实力和截然不同的创作观,恰似一本简缩版的中国当代雕塑史,涵盖了方方面面风格与发展方向。
从他们三位的雕塑来看,他们的作品,是会思考的空间艺术。
陆蓉之
本次还邀请北京大学文博系翁洪武教授来编写三位艺术家11月29日展览画册评论文章,展览“原·溯”即将在北京颐和悦馆开幕,此次陈辉、董书兵、李鹤的三人联展,带来数十件近期创作的雕塑作品,除了各自风格的阐释,也同样是一场学院雕塑的亮相。艺术家和美院老师的双头衔,雕塑材料与形状探讨,文化与身份,传统以及我们置身其中当下生活,都是此次作品围绕点,而三位艺术家也将切身的感知和对社会的感受,通过雕塑呈献给观者。
也许在今天这个观念艺术大行其道的时代,人们差不多已经忘记了艺术的最初的本性。而李鹤就把自己放在本来定义的艺术范围之内,这一方面与他的学院身份有关,另一方面与他对艺术的理解有关。李鹤在阐释自己的作品时,最直接的词就是“具象”,是一种直接的、未经概念中介的方式。“再具象”是李鹤给自己的雕塑所下的“定义”,不是所谓的“新”,而是“再”继续,对本体挖掘和沉淀。这个本体可以说是一种观念的理解和塑造,同时也是在创作中塑造真实的痕迹。对他来说,艺术是会轮回的,就像是一个循环的系统,而艺术最终还是要回归本质。
李鹤在工作室
李鹤作品 《原本》 青铜 700×200×700mm 2008年
观众可以在他的一系列人体雕塑中读到了某些特别的东西,一种慢慢渗透至心灵深处的难以言表的感受。一个雕塑既简单又隔阂,虽然一目了然,但是静观后,人体整体的微妙细腻带给你的是一个足够“真实”的艺术世界。当然,李鹤的人体的确也是一种忠实的描述,但忠实的描述不等于简单的复制,它可能换成了符号,不变的是忠实地传达自己的感受,如此坦诚。这些具有社会身份和文化特征的人的身体,他们的肢体动作、表情神态都在诉说他们特殊的经历与人生际遇,并由此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为什么要做这些人,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符号,都是一个纪念碑的载体”。
现代社会是一个关乎人、自然、生物等可持续的生态话题,人欲望的无限扩张给社会现场带来了诸多困境。延续至今,现实的社会图景淹没了古代“山水”诗意的追寻,这是一个蜕变的现实之境,而陈辉就在其中。陈辉出生在南方,也许是家乡文化的渲染,他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带些许文人情结,从家乡抒情到现代抽象,再逐步到中国传统文化在雕塑语言中的现代转换,他始终在追的是中国文化的“根”。陈辉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脱离不了中国文化的情节,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也离不开文化内涵在里边,或者带有中国文化的抽象元素,具象是带有具意象的具象,抽象是带有文化的抽象。”他的作品正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文人器物、山水题材中进行当代审美性的拓展,以古换新。
陈辉工作照
陈辉作品《高山流水》 石30x50x40cm 2014年
东方禅修中有关于参悟的三个递进之境界:初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再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陈辉在作品中呈现的视角就是生发与此,将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无形之乐,蜕变成现代审美的欲望之境,进而寻找艺术精神的三维视觉转化,更重要的是把精神置入内心,创造每个人心中的“山水境界”。
每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人物的情感与人生、人性与命运,才是艺术家希望去挑战的内容。董书兵展现给我们的则是完全不同的雕塑语言——婴儿,这也是他作为父亲后的人生体悟和积累。他觉得“哭泣的婴儿和欢笑的大人成为了现实更有意思的参照”,时间带来了改变,然而更多是经验上的参照。用董书兵的话说,这样的改变带来的思考就像“重新审视生命”。
董书兵工作照
董书兵作品《计·量》 青铜 60x30x46cm 2008年
为什么选择婴孩作为创作的主题?很多人都在问董书兵。他说:“婴儿都是哭着出生的,第一声就是哭声,它不带有含义,只是告知大家我来到这个世界了。有一次看到我的孩子抢了另一个孩子的玩具,被抢的孩子哭的很大声,很伤心,但是周围的大人们都在笑,边哄边笑,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这样完全生活的细节的确让人容易忽略,却激发了一个艺术家不同的文化和身份方面的感触。董书兵说:“我们照顾孩子,都是以一个俯视的角度看他,盖被子,喂奶,都是低着头的,当有一天,这个孩子需要你去仰视他,这就会给我们一个冲击,重新去审视生命承载的意义”。越是当下的直接感受,越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性,一个孩子的苦笑,静睡中,这个小生命体的天真故事赋予了雕塑本身的叙事性,向往一种安静的纯粹与温暖。
文化艺术狂飙突进的发生与否,从来不以人的心愿为转移,很大程度上,倒是依赖主流文化导向,三十多年来,我们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如饥似渴,而这种饥饿感如今没那么灼人了,因为在海量的信息中,我们逐渐找到自己的原点和方向。也正如三位艺术家所认为的:艺术家是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思维判断的,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同时,我们已经开始了革新,并深扎在中国的语境中,不盲从,不随波逐流。
也许,无论艺术家处在什么时代,他就会不自觉地把对这个时代的人的理解,对他们内心世界的洞察带到作品中去,同时还有不能忘却的根源在,那就是当代中国文化继承和精神开拓,也是正是通过艺术家的这种中介作用,为中国当代社会塑造出了完整的形象和精神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