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集·苏州篇》读后记
(2023-06-07 11:01:03)
标签:
自在苏州序言书稿 |
分类: 读书笔记 |
《自在集·苏州篇》读后记
获赠顾耿深先生《自在集》,开卷有益。全书约15万字,汇集了《学佛》、《旅游》、《说说》、《人物》、《小说》、《诗词》等十个篇目。
《序·冰雪酥的来信》,由其女儿顾天旻撰写。向读者介绍了其父写作的坚持与执着。序末有两句话,“历史是什么?历史并不是大人物振臂一呼天翻地覆;历史是无数小人物无数普通人的人生,无数个生命故事,汇聚在一起,那就是历史。”“在这个网络时代,谁都可以发表了,无数小镇作者,可以不依仗冰雪酥,而留存下自己的文字了。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一朵浪花都曾经来过。”
《苏州篇》收辑《湘城》等三章,谈姑苏建城史:《江南何处沙家浜》等两章,说抗日根据地;《吴侬软语苏州话》一章,侃吴方言神韵。例如 “冰雪酥”,是编辑部的谐音。
《相城》、《苏州城第一次选址》和《相城古镇》读后,方知“先有相城灵应观,后有苏州玄妙观”。相城古镇因清代几次遭受水灾,于辛亥革命后更名湘城镇,位于苏州相城区。吴王阖闾,能采纳伍子胥建议,改变欲于相城建苏州大城的主意,说明此国君并不一意孤行。《吴侬软语苏州话》,应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导、汉语言学家耿德华之约而作,属于学术交流文章,可让读者对汉语系统第三难懂方言,留下深刻印象。
《常熟沙家浜是假的》与《江南何处沙家浜》两文,读来颇有振聋发聩之感。为什么这样说?首先,阳澄湖区,本无沙家浜这个地名。《沙家浜》不过是一出京剧样板戏的剧目。虚构的戏剧,杜撰的地名,落实到阳澄湖畔,本来无可厚非。艺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宜对号入座,是人所皆知的常识。现实中不存在的地名,硬要将艺术作品中的地名,移花接木搬过来顶替,就荒唐可笑了。但凡地名,均有历史沿革,地名变更亦有规则遵循。文革中许多地名被改,文革后基本恢复了原先称谓。而常熟却在文革后以虚构的戏名替换横泾乡原名,并套用剧情,哗众取宠地建立起革命纪念馆与爱国教育基地。这种做法,是弄虚作假的典型。
其次,真假沙家浜之争,是个伪命题。作品里有这个地名,现实中没有这个地名,都是客观存在,两者无须争论真假。料想当年改《芦荡火种》为《沙家浜》,无非让泛泛芦荡有一个具体名称,况且不用真实地名,可预防按图索骥之虞。想不到某些聪明人,见有名利可图,偏要罔顾事实,不择手段,以假乱真,来达到某种目的。2006年夏珊先生以“史求实”笔名发表于《江南时报》上的《是给“沙家浜”正名的时候了》揭示了这次争论的实质。正是假作真时真亦假。
耿深先生写道:“我们共产党人,靠实事求是立世。我们有坚持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也有改正缺点和修正错误的无产阶级气魄!”然而,迄今为止,“沙家浜”不仅戴着革命根据地的桂冠,还演绎成红色旅游的打卡之地,让无数善良的人不问缘由信以为真。(20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