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座小城,一段历史(日照城历史考证)

(2009-08-13 18:18:36)
标签:

小城

姜太公

日照

     一座城市,必定有其一定的来历,一定的历史,一定的文化渊源。夏季再来这座海滨城市日照,在享受海的气息、海的湿润、海的波澜壮阔的同时,总在想象,几百年、上千年前,脚下的这片土地,是繁华、寂静,还是沉默和森严?不得而知。

    行走在现代文明社会里,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再想复原小城古老的面貌,再探究其历史、其渊源,已是十分困难。何况从外地初来这里,没有跟随小城一起生长,探究起来就更加困难了。但是,沿着别人的记忆、记录、叙述,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进行想象,总可以有个大概轮廓吧?何况在信息时代里天马行空,偶有出入,也未尝不可。

   因为年代久远,突发奇想,所以只沿着别人的记录,来想象小城日照的古貌(只是想象,不完全吻合历史原貌,请勿采用或对照)。

 

                       小 城 日 

    想要说的古代小城,就是现在的水上运动之都、亿吨综合大港的日照市。小城日照地处黄海之滨,古有“大洋环东,群山萃秀”、“山连岱岳,水汇沧溟;齐鲁错其疆,徐淮接其壤”之说,有“青郡要地,东省藩篱”之称。

 

    这里古代已是人类聚集居住的地方,离现在的城区以北20公里的“两城镇”,4000年前即为城市,是亚洲最早的城市。两城因金朝时一镇分隶日照、诸城两县管理,故名“两城”。据英版《世界史便览》称: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2000年,两城为亚洲最大的城市。境内的两城龙山文化遗址,面积近百万平方米,1936年由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梁思永、尹达和祁廷霈首次发掘。文物以黑陶最为有名,出土的蛋壳陶系华夏文明的瑰宝,发掘的陶文早于甲骨文1000多年,为我国文字的始祖。

 

    这里的灵气,还来自于古代军事家、思想家姜尚姜太公。姜太公出生于此,垂钓于此,沿海的太公岛、太公宾馆、钓鱼岛大酒店,太公园,无不记录着姜氏的痕迹。

 

    小城日照不因“两城”而建,历代却一直在管理或半管理着这个亚洲最早最大的城市。取“日照”之名,是在922年前的公元1087年,不过那时尚不能称为县、城,仅仅是一小“镇”,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自此97年后的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即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金国升“日照镇”为“日照县”。

 

    小城非常小,最早设立县时只管辖的两个半镇(两城镇分别属于日照和诸城县管辖),除了纯农村地域和海域外,中心镇就更小了。官府所在地的城区离海滨有10公里。城区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东门叫“永安”,取永远安宁之意,在现在的日照市东港区区政府院东墙南端;西门叫“振武”,即现在的城区海曲中路西端与日照北路交汇处;南门曰“朝阳”,在现在的海曲中路政府招待所附件,老城关八村南北街;北门曰“拱极”,在正阳路北端现在的中医院东北隅墙外。


    建立这样有着东南西北城门的小城,已是取了“日照镇”的名字之后470年的事了。建成区之前的景象,无法考证,只知道是一土城。这样四门清晰的小城,已是明朝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时任日照知县的河北清远人张执中扩建新城,设立“朝阳”门、“拱极”门、“振武”门。在这之前,自元朝至元十七年时,小城东门即称“永安”,西门为“太平”。太平、永安的用意一目了然。就这样一直“太平”到1557年,西门变成了“振武”门,已经能够显示出一种霸气了。


     再往前考证,金朝建立日照县的公元1184年,这座小城只是一土城。到元朝(公元1280年)蒙古人统治下的官府再次翻修,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代理知县王伯安重修东、西二门,小城仍然是一个土围子。直到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城墙东部才砌以青砖,高两丈六尺,厚八尺,增建瓮城重门,敌台四座。明朝初年,城内官府就有大堂五间,正中三间,东西两端各一间承发室和资料库。大堂东侧有10间吏房,堂前有仪门,左右有角门,再往前是大门。明万历三十三年,时任知县的河北直隶威县人李文星在仪门内立了一个箴石坊,并手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城的四里土围子才终于硬起来,全部砌成石墙。大明王朝后期,内忧外患交织,满清自北方进攻,内部百姓抗争,为了巩固地位,“硬化”后的城堡也就增添了鲜明的军事特色:炮台12座,垛口1483个,城楼4座。


    清顺治九年(1652年),时任知县的河南长垣人吕补衮于新城外挖“浚濠”,深广皆丈二尺,并围以马墙,也就是老城关人说的马道。俗话说:千年大道走成河。离吕补衮“浚濠”不到300年,进入民国后,城东门外“深广皆丈二尺”的护城河却“走”成了大道——护城壕成了护城街,其他处的壕沟也早已不复存在。清康熙七年(1668年),日照县内大地震,署内堂宇门楼皆震塌。清康熙九年,知县杨士雄(浙江义乌人)捐俸筹资修复,竣工后,杨知县亲书楹联:
清心庶政务正己正万民

 

    1937年“七七”事变后,当时的国民党县政府为了“不为敌所用”,竟然扒掉城墙一走了之。后来的管理者又在残缺的墙基上修建了一新城墙,高约古城墙一半。抗战胜利后,城墙再次被拆,四门尽辟。1958年,南北阁楼拆除,自金以来历时770多年的日照古城墙终成历史。

 

    如今,小城不再,小城故事渐渐淡漠。新城日照取代了原有的古城小镇,也就这么几十年时间!好在,一座崭新的城市俨然屹立在黄海海滨,城区道路变得宽阔,车水马龙,高楼大厦林立,现代化施舍一应俱全,让人们在留恋古代美丽故事的同时,也多了些慰籍。 
 
一座小城,一段历史(日照城历史考证)

         ----远处海面的建筑物所在岛屿就是涨潮后的太公岛

一座小城,一段历史(日照城历史考证)

                         ----钓鱼岛大酒店

一座小城,一段历史(日照城历史考证)

                 ----古代小城日照东门外现在的建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